1. 首页 > 生活常识

历年考研人数

历年考研人数(图1)

(一)早期增长态势

2010 年至 2019 年考研人数稳步增长。2010 年考研报名人数为 140.6 万人,到 2019 年报名人数达到 290 万人。这十年间,考研人数实现了翻倍增长,增长幅度巨大。
此阶段考研人数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应对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毕业找工作竞争激烈,用人单位提高招聘门槛,对高学历人才需求增加。社会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大量创新人才,各行各业对高学历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像计算机等热门专业,研究生就业领域更广泛,抓住研究生就业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成为很多大学生考研的重要原因。同时,一些在职场工作不如意的人也选择考研提升自我,以适应社会发展。二是部分人对知识有着无限探求的欲望。他们追求知识的脚步不停歇,希望通过读研提升个人能力,成为创新型人才,加固自身知识结构,提升认知能力,开阔眼界。抱着这种目的考研的人动力十足,成绩也往往比较突出。三是在职研究生纳入统考,往届生考研人数增加。2017 年在职研究生首次纳入统考,让更多在职人员加入考研大军。他们有的为了升职加薪,有的为了换一个更好的平台,使得往届生考研人数大增。

(二)2022 年至 2023 年考研人数创新高

2022 年和 2023 年考研人数迈入 400 万大关。具体数据显示,2022 年考研人数突破 400 万,2023 年达到 474 万人,创下新高。
这一时期考研热的原因包括:社会对高学历的认可度提高,研究生就业情况相对较好,职业发展前景更广阔。同时,本科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就业市场趋近于饱和,受疫情影响经济下行,就业岗位减少,本科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明显不足,因此选择考研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此外,考研逐渐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人们意识到学历在社会竞争中的重要性。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硕士学历成为就业的入门门槛,这也迫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考研。各地人才吸引政策也对考研热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大城市对于本科生和硕士生的政策差距大,考研成为年轻人去大城市闯荡的捷径。而且,越来越多的父母体会到接受更高等教育的优势,支持子女继续深造,周围人的影响也让更多人考虑考研以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

二、考研人数下降趋势

历年考研人数(图2)

1. 2024 年考研人数及下降幅度。

2024 年考研报名人数为 438 万,较 2023 年的 474 万减少了 36 万。考研人数在连续 8 年增长后首次出现下降。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部分准备先报名再说的考生在报名时想清楚了,不再盲目报名,实际参加考试的人数可能会进一步减少;二是 “卷学历” 的性价比在急剧下降,研究生就业情况并不比本科毕业生好,研究生学历贬值、“高学历低就业”,迫使大学生不能再把考研作为就业避风港;三是考研的经济成本也是大学生关注的问题,近年来专硕招生比例持续上升,不少院校的专硕学费也在上涨,且很多高校不再给专硕提供宿舍,增加了学生的经济支出。

2. 分析可能的原因,如研究生学历性价比下降、部分考生放弃盲目报名等。

首先,研究生学历性价比下降是一个重要原因。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在高等教育普及化之后,研究生也越来越多,再加之近几年经济下行,“卷” 学历不一定能解决体面就业的问题。用三年甚至更长时间去取得一个硕士文凭,未必比大学毕业开始积累工作经验的性价比更高。除了时间和经验成本外,考研的经济成本也让很多学生望而却步。专硕学费上涨,且很多高校不为专硕提供宿舍,客观上增加了一笔经济上的支出。
其次,部分考生放弃盲目报名也是考研人数下降的原因之一。2023 年考研报名人数 474 万,但实际参加考试人数只有 310 多万,约有 160 万人因各种原因弃考。今年报名人数减少的原因之一是,有部分准备先报名再说的考生,在报名时就想清楚了,不再盲目报名。

1. 2025 年考研人数及相比 2023 年的减少量。

2025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为 388 万,相比 2023 年减少了 86 万人。

2. 探讨原因,包括就业观念转变、考公分流、经济成本等因素。

一方面,就业观念转变。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研究生学历能带来的就业优势或许并不明显,与其继续深造,不如先努力实现就业。即便是研究生毕业,也同样要面对就业难题。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并不一定能换来高价值的回报。而且,随着教育体系不断开放,终身学习体系更加完善,工作后再来提升学历的障碍更小了。
另一方面,考公分流。在考研热降温的同时,考公考编持续升温。今年报考国考的人数持续增长,达到历史新高。数据显示,2025 年国考,共有 341.6 万人通过了资格审查,通过资格审查人数与录用计划数之比约为 86:1。由于考研和考公备考工作量都很大,也促使不少本科毕业生把考公放在第一选择上。考公考编包括了国考、省考、事业编制、选调生考试等,考试选择和机会多,分流了一部分考研的生源。
此外,经济成本也是一个因素。专硕招生比例持续上升,学费较高,一些高校的专硕专业学费甚至高达十多万元。很多高校不再给专硕提供宿舍,学生还要自己租房子,这些费用加起来不是小数目。综合各种因素,考研的性价比、回报率都在降低。

三、考研人数变化的影响

历年考研人数(图3)

(一)对考生的影响

  1. 考生心态的变化,从盲目跟风到理性选择。
随着考研人数的变化,考生的心态逐渐从盲目跟风转向理性选择。在考研热的初期,许多考生看到周围的人都在考研,便也盲目加入考研大军,而没有深入思考自己是否真正需要考研以及考研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是否有帮助。然而,随着考研人数的增加以及就业市场的变化,考生们开始更加理性地看待考研。他们会综合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职业规划、经济成本等因素,不再仅仅因为大家都在考而选择考研。这种心态的转变使得考生在做出考研决策时更加谨慎,也更加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1. 对考生备考策略和职业规划的影响。
考研人数的变化对考生的备考策略和职业规划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随着考研竞争的加剧,考生们需要更加科学合理地制定备考策略。他们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还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例如,考生们会积极参加各种科研项目、实习活动等,以丰富自己的简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考研人数的变化也促使考生们更加重视职业规划。在选择考研专业时,他们会更加关注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市场需求,选择与自己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相符合的专业。同时,考生们也会考虑到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形势,提前做好职业规划,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做好准备。

(二)对高校的影响

  1. 高校招生政策的调整。
考研人数的变化促使高校不断调整招生政策。当考研人数增加时,高校可能会适当扩大招生规模,以满足社会对研究生教育的需求。同时,高校也会更加注重选拔优秀的考生,提高招生质量。例如,一些高校会提高推免生比例,通过推免方式招收综合素质高、科研潜力大的学生直接攻读硕士学位。当考研人数下降时,高校则会根据报考情况对招生计划进行调整。对于那些报考人数显著减少且就业前景不佳的专业,高校可能会采取缩招或停招的措施,以集中优势教育资源发展本校的优势学科和热门专业,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办学效益。
  1. 对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
考研人数的变化也对研究生教育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随着考研人数的增加,高校面临着更大的教学压力和资源紧张的问题。这促使高校不断优化研究生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例如,一些高校加强了对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等方式,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同时,高校也更加注重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当考研人数下降时,高校则会更加注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提升和特色发展,以吸引更多的优秀考生报考。

(三)对社会的影响

  1. 人才结构的变化。
考研人数的变化对社会的人才结构产生了影响。当考研人数增加时,社会上高学历人才的数量也会相应增加,从而改善社会的人才结构。高学历人才通常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他们在各个领域的贡献也会更大。例如,在科技创新领域,高学历人才的增加有助于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然而,当考研人数下降时,社会上高学历人才的供给可能会减少,这可能会对一些对高学历人才需求较大的行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同时,也可能促使社会更加注重人才的多元化发展,鼓励人们通过不同的途径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1. 对不同行业发展的影响。
考研人数的变化也对不同行业的发展产生了影响。一方面,一些对高学历人才需求较大的行业,如科技、金融、教育等行业,可能会受到考研人数变化的影响。当考研人数增加时,这些行业可能会有更多的优秀人才可供选择,从而促进行业的发展。例如,在科技行业,高学历人才的增加有助于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另一方面,一些对实践经验要求较高的行业,如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可能对考研人数变化的敏感度较低。这些行业更注重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因此考研人数的变化对其影响相对较小。但无论哪个行业,都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市场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人才需求和培养策略,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四、未来趋势展望

历年考研人数(图4)

1. 考研人数是否会继续下降分析各种因素,判断考研人数下降趋势是否会持续。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考研人数下降趋势有可能会持续。一方面,研究生学历性价比下降的趋势在短期内难以改变。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加,就业市场对研究生的需求逐渐趋于饱和。同时,经济下行的压力使得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并不比本科毕业生好,甚至出现 “高学历低就业” 的现象。这使得大学生们对考研的热情逐渐降温,不再将考研视为解决就业问题的唯一途径。
另一方面,考公、就业等其他选择的吸引力不断增加。在 “考公热” 持续升温的背景下,国考、省考、事业编制、选调生考试等多种考试选择和机会,分流了一部分考研的生源。同时,就业市场对实践经验的重视也使得一些大学生更倾向于先就业,积累工作经验。此外,随着教育体系的不断开放,终身学习体系更加完善,工作后再来提升学历的障碍更小了,这也为大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然而,考研人数下降趋势也并非绝对。一些因素可能会影响考研人数的变化。例如,随着经济的复苏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可能会增加,这可能会促使一部分大学生选择考研。同时,高校对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也可能会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报考。

2. 考研和其他选择的平衡探讨考生如何在考研、考公、就业等不同选择中找到平衡。

对于考生来说,在考研、考公、就业等不同选择中找到平衡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首先,考生需要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发展目标。如果考生的职业目标需要高学历的支持,那么考研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如果考生更注重实践经验和职业发展的速度,那么就业可能更适合。而对于那些希望进入政府部门工作的考生来说,考公则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其次,考生需要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特点。如果考生对学术研究有浓厚的兴趣,并且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那么考研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但如果考生更擅长与人沟通和协调,那么考公或就业可能更适合。
此外,考生还需要考虑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考研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还需要承担一定的经济成本。如果考生的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或者考生希望尽快实现经济独立,那么就业可能是一个更现实的选择。而考公则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应试能力,同时也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备考。
总之,考生在选择考研、考公、就业等不同选择时,需要综合考虑自己的职业规划、兴趣爱好、能力特点、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等因素,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