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从什么时候开始_何时开启炎夏最热时段
三伏天,由初伏、中伏和末伏组成,通常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当中气温最高的时段。
其具有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等特点。
三伏天的名称由来与中国古代的天干地支纪事法紧密相关。
天干有十个,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有十二个,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通过将天干和地支的字搭配使用,可以表示年、月、日的序号。
在传统推算方法中,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称为初伏,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开始称为中伏,从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称为末伏,这三个阶段合称为三伏天。
然而,由于夏至和第一个庚日之间的天数每年都不同,因此三伏天的天数是不固定的,会随着每年的具体日期而变化。
一般来说,三伏天大约在每年 7 月中旬到 8 月中下旬,正好处于小暑与处暑节气之间。
进入伏天后,地表湿度增大,地表每日吸收的热量较多,而散发的热量相对较少,导致地表热量逐渐积累,进而造成逐日升温的现象。
此外,夏季的雨水较多,空气湿度比较高,而水的热容量远大于干燥空气,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因素之一。
同时七八月份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控制中原大部分地区的时候。
高压内部下沉的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直射地面,进一步加剧地面的辐射增温,从而导致天气更加炎热。
三伏天表现为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的特点,给人们带来闷热、潮湿的感觉。
二、三伏天的确定方法
(一)依据传统历法
“干支纪日法” 是我国古代确定三伏天的重要依据。
天干由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组成,一共 10 个;地支由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组成,一共 12 个。
天干地支按顺序搭配,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六十个为一周期,俗称 “六十甲子”,循环记录日期。
由于天干是 10 个,所以每隔 10 天就出现一个带有 “庚” 字的日子,称为 “庚日”。
每年自夏至日起第三个 “庚日” 为初伏第一天、第四个 “庚日” 为中伏第一天,立秋日起第一个 “庚日” 为末伏第一天,合起来叫 “三伏”。
初伏、末伏持续的时间均为 10 天,但中伏的日期不固定,有的年份是 10 天,有的年份是 20 天。
(二)举例说明
以 2024 年为例,6 月 21 日为夏至日。
从夏至日算起,第一个 “庚日(庚申日)” 是 6 月 25 日;第二个 “庚日(庚午日)” 是 7 月 5 日;第三个 “庚日(庚辰日)” 是 7 月 15 日,于是 7 月 15 日就成了今年初伏(也叫头伏)的起始日。
第四个庚日是 7 月 25 日,所以中伏从 7 月 25 日开始。
今年 8 月 7 日为立秋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 8 月 14 日(庚戌日),故 8 月 14 日为末伏开始的日子,直到 8 月 23 日末伏结束。
今年的三伏天从 7 月 15 日开始,持续至 8 月 23 日,共计 40 天。
中伏为 20 天,是因为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了 5 个庚日。
三、三伏天为何这么热
三伏天之所以如此炎热,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三伏天期间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
夏至过后,太阳位置虽然逐渐降低,但日照时间仍然较长。
在这段时间里,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多于散发的热量,地表层的热量不断累积。
以南京地区为例,夏至日中午太阳高度约为 82 度,白天时长有 14 小时 15 分,地表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较多。
虽然随着时间推移,太阳高度和日照时长有所变化,但在三伏天里,整体上接收的热量依旧超过散失的热量,使得地面积累的热量持续增加,天气也就最热。
其次,副热带高压加强也是三伏天炎热的重要因素。
七八月份,我国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控制。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非常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进而导致地面辐射增温。
例如,在苏城,受副热带高压增强西伸影响,新一轮晴热高温天气卷土重来,并将持续 10 天左右,且高温强度还将逐渐增强。
本周气温持续偏高,最高气温在 39℃左右。
最后,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进一步加剧了炎热程度。
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每平方米的地表上面,有大约 10 吨的空气,可以储存大量的热。
这使得地表的温度不会太高,但同时也导致晚上热量不易散发,昼夜温差相对较小。
此外,空气湿度大还影响人体汗液排出,让人感觉更加闷热。
据统计,今年 40 天加长版的三伏结束之后,全国平均气温达到 23.24℃,为史上最热。
浙江、上海、江苏、江西、重庆等多地部分地区高温日数达到 25 天以上,较常年同期偏多 10 至 15 天,超过 250 个站点次追平或打破当地单日气温极值。
四、三伏天的生活注意事项
(一)户外作业注意事项
户外作业、外出活动、运动尽量避开中午 12 点到 14 点最热的时段。
避免阳光直射,衣着浅色轻便透气的鞋帽、衣服,外出使用防晒霜,在烈日下工作应增加休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
例如,三伏天即将到来,莲都区就发生了一起工人高空作业中暑被困 20 米高的塔吊机上的事件,所幸消防员及时赶到救援。
这充分说明三伏天户外作业的危险性。
同时,建筑工人、冶金工人、清洁工、交警、快递骑手、运动员等人群在高温、高湿没有通风的环境下长时间进行户外作业、训练,往往是热射病的高发期。
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如果得不到及时科学有效地救治,死亡率高达 60% 以上。
(二)多喝水的重要性
记得多喝水,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成年人每天应摄入 1500 - 1700 毫升的水分,而在三伏天这样的高温天气下,可以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
如果在户外剧烈运动,应该每小时喝 2 杯至 4 杯水,以淡盐水为宜。
三伏天人体水分流失较快,若水分补充不及时,血液粘滞度增加,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加重,还可能影响认知能力。
英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青少年的大脑在缺水状态下会出现萎缩现象,失水的青少年的脑部出现了萎缩情况,其大脑与普通人相比,相当于 “老化” 了 14 个月,堪比患病两个多月的阿尔茨海默氏病(老年痴呆症)患者。
(三)饮食选择
饮食方面,三伏天适合多喝热茶、吃些热食。
夏天,喝冷饮虽凉爽,能够起到降温作用,但由于血管受冷收缩,反而会降低身体散热速度。
多喝热茶、热水,能促进汗腺分泌,才更解暑。
例如,炎热的三伏天喝热茶一般是比较好的,但要注意适量饮用。
热茶一般具有温中散寒、清热生津的作用,在炎热的三伏天适量饮用热茶,可以促进体内寒气的排出,还可以起到提神醒脑、缓解疲劳的作用。
此外,最适合伏天的食物不是冰食、冷饮,而是热食。
适当食用温热性食物,如葡萄、韭菜、牛羊肉等,可以温阳散寒,补中益气,尤其适合手脚冰凉、气血不足的人。
同时,喝热水、热茶,不仅可以解渴,还可以排汗散热,有助于身体健康。
三豆汤是一款不错的防暑解热饮品,具有健脾化湿、清热消暑的作用;炎热夏季,人体易因食用寒凉食物而导致肠胃偏寒。
可适当吃些羊肉、牛肉以温阳散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