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文学知识

文房四宝中的毛笔是谁发明的

文房四宝中的毛笔是谁发明的(图1)

蒙恬,这位被后人尊为 “中华第一勇士” 的秦朝大将,一直以来都被传为毛笔的发明者。据《史记》和《词源》记载,蒙恬取山中之兔毛以造笔,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
蒙恬作为驻守边疆的武将,在向秦始皇汇报军情时深感不便。当时文字书写主要是用刀契刻,速度极慢,难以适应瞬息多变的边情和频繁的文书往来。于是,蒙恬萌生了造笔的念头。一次打猎时,他看到兔子尾巴拖出的血迹,受到启发,用兔毛制笔。然而,最初的效果并不理想,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蒙恬又试了几次,依旧不行,便随手将这支 “兔毛笔” 扔进了门前的石坑里。
几天后,蒙恬偶然看到了被自己丢弃的毛笔。此时的兔毛变得更加洁白,湿漉漉的。他将兔毛笔往墨盘里一蘸,竟发现兔尾变得非常 “听话”,写起字来十分流畅。原来,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属于偏碱性,经过浸泡,兔毛的油脂去掉了,变得柔顺起来。
史料如张华的《博物志》和晋朝太傅崔豹的《古今注》也有蒙恬造笔的记载。据后唐马缟《中华古今注》载:蒙恬始作秦笔,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谓之 “苍毫”。因此,旧时制笔行业中,蒙恬被供奉为行业祖师爷。
但是,由于现代考古发现,人们对蒙恬发明毛笔之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在距今六、七千年的西安半坡遗址中出土的彩陶器上,有许多颜色协调的图案,线条流畅,显然是用毛笔描绘出来的。在商代出土的甲骨和陶器上,也有一些未经契刻的朱、墨字迹,笔画具有方、圆、肥、瘦的变化,明显可见是毛笔所写。此外,1954 年 6 月在湖南长沙古家公山发掘了一座完整的战国时期的木椁墓,陪葬品中有一支毛笔,制作十分精美,比传说中蒙恬发明毛笔的时间早得多。
也有人认为,蒙恬虽然没有创制毛笔,但对笔杆、笔毛所用材料和制法作了改进。如采用鹿毛和羊毛两种不同硬度的毛制笔尖,使之刚柔相济,便于书写。1972 年甘肃武威磨咀子一座东汉中期墓中出土的一支毛笔,可以看作是经过蒙恬改进的毛笔的典型实例。
“恬笔伦纸”,毕竟是流传千百年的说法。蒙恬造笔的故事也曾经是妇孺皆知的。为什么人们要把毛笔的发明与蒙恬联系在一起?蒙恬在笔的发展过程中究竟起过什么作用?依然值得人们探索。

二、考古发现对蒙恬造笔的质疑

文房四宝中的毛笔是谁发明的(图2)

  1. 20 世纪 50 年代,在湖南长沙郊外的左家公山战国时代楚墓文物中出土了一大批古毛笔,笔管由细竹所制,兔毛夹于管端,用漆固定,制作十分精美。这些笔比蒙恬发明笔的时间更早出现,是迄今为止我国出土的最古老的笔。
1954 年,长沙郊外的左家公山新挖掘的 15 号战国楚墓出土了一套完整的书写工具,其中就有一支保存完好的毛笔。这支毛笔套在一枝小竹管内,笔管长 18.5 厘米,口径 0.4 厘米,笔毛长 2.5 厘米,选用的是上好的兔箭毫。作法是将毫围在杆的一端,用麻丝缠住,外加髹漆。从其制作工艺和文物出土分布地区看,毛笔在战国时已被广泛使用。左家公山毛笔的制作工艺独特,笔杆由竹子制成,表面覆盖着麻丝并涂有漆汁。这种处理方法不仅增强了笔杆的耐用性,也使其外观更加美观。毛笔的笔头使用的是上乘的兔箭毫,经过精心挑选和加工,确保了书写的流畅性和稳定性。其整体形态呈现出典型的古代风格,与后来发现的河南信阳长台关战国楚墓内的竹竿毛笔相似。左家公山毛笔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毛笔实物,这一发现有力地证明了在蒙恬之前,毛笔就已经存在。
  1. 殷墟研究表明,三千多年前的商朝,中国人主要用毛笔写字。商朝的日常书写并非 “刀笔文字”,而是与秦汉以后写在竹简或木片上的文字一样,可惜由于书写材料原因,唯有刻在坚硬卜骨上的甲骨文保存了下来。
殷墟研究为我们揭示了商朝书写工具的秘密。尽管今天我们看到的主要是甲骨文,但有充分的资料表明,商朝的日常书写并非只有刀刻文字。从甲骨文中的 “册” 字可以看出,商朝文字载体可能已有竹简或木简。而甲骨文中的 “笔” 字,犹如一只手握着一支笔,与写毛笔字的姿势几乎一致,这暗示着商朝可能已经有了类似毛笔的软质书写工具。此外,在殷墟甲骨文中,专家发现少数特殊的甲骨文,只有朱砂痕迹,或者说是书而未刻的甲骨文。这些甲骨上留下的文字痕迹,清晰地表明商朝已有毛笔。比如,在殷墟博物馆里展出的朱书玉戈,上面的字呈红色,说明它是用笔蘸着朱砂,先写上去然后再刻的,写字的笔很有可能就是毛笔。而且,从目前的考古材料可以看到,作为早期文明代表的彩陶,上面有些图案,就有毛笔使用的痕迹。学者研究确认,商朝日常书写就是毛笔,我们所见到的甲骨文,完全是因为商人认为事情重要,需要流传下去,才刀刻文字。

三、毛笔真正的起源

文房四宝中的毛笔是谁发明的(图3)

毛笔是古代中国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发明的,是历代文人智慧之结晶。虽然蒙恬被传为毛笔的发明者,但现代考古发现表明,毛笔在蒙恬之前就已经存在。
从考古出土的文物来看,早在距今六、七千年的西安半坡遗址中出土的彩陶器上,就有许多颜色协调、线条流畅的图案,根据推测,只有用毛笔一类的柔软工具才能画出这样的图案。在商代出土的甲骨和陶器上,也有一些未经契刻的朱、墨字迹,笔画具有方、圆、肥、瘦的变化,明显可见是毛笔所写。此外,1954 年 6 月在湖南长沙古家公山发掘了一座完整的战国时期的木椁墓,陪葬品中有一支毛笔,制作十分精美,比传说中蒙恬发明毛笔的时间早得多。
然而,蒙恬可能与蔡伦造纸一样,对前人的造笔技术进行了改进与推广。蒙恬作为驻守边疆的武将,深感刀契刻字汇报军情的不便,于是萌生了造笔的念头。他从兔子尾巴拖出的血迹中受到启发,用兔毛制笔。虽然最初效果不佳,但经过碱性水的浸泡,兔毛变得柔顺起来,书写也变得流畅。蒙恬对笔杆、笔毛所用材料和制法的改进,如采用鹿毛和羊毛两种不同硬度的毛制笔尖,使之刚柔相济,便于书写。这种改进对毛笔的普及与书写技术的进步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后人尊其为造笔的祖师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