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生活常识

怎样判断是雾还是霾

怎样判断是雾还是霾(图1)

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

雾滴的尺度在 3~100 微米之间,肉眼可见,常呈乳白色。

雾在高山、海滨、乡村较常见,在城市群区域较少见。

雾的形成一定是在大气中水汽含量达到饱和时发生的,并且有一定量的凝结核存在。

充足的水汽和空气中存在凝结核是形成雾的两个基本条件。

一般是由于空气中水汽大量增加或者温度下降至低于露点而形成的。

当空气容纳的水汽达到最大限度、相对湿度达到 100%时,就达到了饱和。

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增湿,即通过地面的水汽蒸发增加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比如蒸发雾和锋面雾;二是降温,即空气自身的降温冷却,比如平流雾和辐射雾。增湿和降温对形成雾都很重要,但降温是主要原因。

凝结核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颗粒,通常由固态物质、液态物质和两者的混合物组成。

因凝结核的存在,大气中的水汽能够附着在凝结核表面,凝结或凝华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如果空气非常清洁,没有凝结核的存在,即使水汽达到饱和状态,也不会有凝结现象发生。

凝结核主要来自空气中的矿物尘、汽车尾气、海盐、工厂废气、黑炭等,这种颗粒大量聚积时会使大气变得混浊,如果与空气中过度饱和的水汽融合在一起,会使能见度迅速下降,这样就形成了雾,因此凝结核是形成雾的重要条件之一。

一般在工业区和城市中心有大量的凝结核存在,形成雾的机会也更多。

风速对雾的形成有一定影响,尤其是辐射雾。

如果没有风,上下层空气不会发生交换,辐射散热只发生在地表层,生成一层浅浅的雾;如果风速太大,空气交换过快,气温降低幅度小,水汽很难达到过饱和状态。当风速在 1 - 3 米/秒时,空气交换强度适当,最有利于雾的形成。

低层大气层结稳定利于雾的形成,没有较强的上升气流,雾滴不能被带到高空成为云,只能浮游在连接地面的低空。

当地面强烈辐射冷却,地表气温下降,低层气温比上层低,形成上暖下冷的辐射逆温层,近地层水汽冷却后不断凝结成雾滴,形成辐射雾。

同时,空气中的废气、烟粒和其它污染物也被逆温层阻挡,不能扩散到高层大气中去,一部分成为雾滴的凝结核,一部分粘附于雾滴上,促使大雾更快形成。

霾是指大量极细微的颗粒物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 10 千米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呈黄色或橙灰色。形成霾的微小颗粒物的尺度大多小于 1 微米,肉眼不可见。

这些颗粒物主要来自人类活动(如工业排放、汽车尾气、建筑扬尘等),此外火山爆发、森林火灾、秸秆燃烧等也会排放出一部分颗粒物。

大量污染物的排放是形成霾的罪魁祸首,而逆温层造成的大气层结稳定,风力小,导致污染物不断累积更为霾创造了气象条件。

霾天气主要发生在工业污染严重地区,主要分布在中国、印度和中东地区。

霾粒子来源于自然界和人类活动直接排放到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含碳化合物等一次颗粒物,及排放到大气的气体物质通过化学转化形成的二次颗粒物。

霾粒子具有一定的化学和生物活性并有携带细菌和病毒的能力。

在中国存在着 4 个灰霾严重地区:黄淮海地区、长江河谷、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

中国现阶段霾污染的区域性特征显著,以京津冀、长三角地区为主要代表,以北京、天津、石家庄、郑州、南京等一线城市为核心逐渐向周边城市扩散蔓延,集中连片爆发。

雾和霾从成因到组成成分都不尽相同。日常生活中我们从颜色也可以有个大致的判断,雾一般呈乳白色,霾呈黄色或橙灰色。

雾和霾是有密切的联系。大气的霾粒子是形成雾的凝结核和基础。

霾在大气相对湿度从低向饱和变化的过程中,一部分霾粒子就变成了雾滴,也有污染物在里面了。

虽然雾和霾有时勾勒出朦胧的景色,但是其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危害。雾和霾会导致能见度降低直接影响交通安全,尤其是那些可吸入人体肺部的微小颗粒物会影响人体健康。

所以在发生雾和霾的天气里,大家尽量减少外出,及时关闭门窗,使用空气净化器进行空气循环。

如果一定要外出,记得带上专业防护口罩,它们密封性强、孔径非常小,对 PM2.5 有很好的过滤作用。开车时要打开雾灯,观察好路况,慢速行驶。

为有效预防雾和霾造成的危害,《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大雾、霾多发区域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加强对机场、港口、高速公路、航道、渔场等重要场所和交通要道的大雾、霾的监测设施建设,做好交通疏导、调度和防护等准备工作。”

此外,在《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中也有专门针对大雾的预警信号,共分为黄色、橙色和红色三级,并分别规定了其相应的标准和防御指南,为指导预防大雾灾害提供了依据。治理雾和霾,人人有责,少开一天车,多种一棵树。

人人选择绿色出行方式,个个践行低碳环保理念。

二、判断雾与霾的方法

怎样判断是雾还是霾(图2)

(一)能见度范围

  1. 雾的水平能见度小于 1 公里。当空气中水汽凝结成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使得我们的视线受到极大限制,水平方向上难以看清超过 1 公里远的物体,这就是雾的典型特征之一。
  1. 霾的水平能见度小于 10 公里。霾主要是由大量极细微的颗粒物均匀地浮游在空中,这些颗粒物虽然微小,但也会对光线产生散射和吸收作用,从而降低空气的能见度,使得我们在水平方向上难以看清超过 10 公里远的物体。

(二)相对湿度

  1. 雾的相对湿度大于 90%。雾的形成一定是在大气中水汽含量达到饱和时发生的,此时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极高,相对湿度大于 90%,使得大量水汽凝结成微小水滴或冰晶,形成雾。
  1. 霾的相对湿度小于 80%。霾主要是由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量极细微的颗粒物组成,这些颗粒物与水汽的结合相对较少,所以相对湿度较低,一般小于 80%。

(三)厚度

  1. 雾的厚度只有几十米至 200 米左右。雾是由贴近地面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受重力作用影响较大,且其形成和消散较为迅速,所以厚度相对较薄,一般只有几十米至 200 米左右。
  1. 霾的厚度可达 1 - 3 公里左右。霾是由大量极细微的颗粒物组成,这些颗粒物质量较轻,分布较为均匀,且不易沉降,所以厚度相对较厚,可达 1 - 3 公里左右。

(四)边界特征

  1. 雾的边界很清晰,过了“雾区”可能就是晴空万里。雾是由局部地区的水汽凝结形成,其范围相对较小,与周围环境的界限较为明显,所以当我们穿过雾区时,很可能会看到晴空万里的景象。
  1. 霾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霾是由大量极细微的颗粒物均匀地浮游在空中,其分布范围较广,与周围环境的过渡较为平缓,所以很难找到明显的边界。

(五)颜色

  1. 雾的颜色是乳白色、青白色。雾是由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对光线的散射较为均匀,所以通常呈现出乳白色或青白色。
  1. 霾则是黄色、橙灰色。霾是由大量极细微的颗粒物组成,这些颗粒物会对不同波长的光线产生不同程度的散射和吸收,使得霾呈现出黄色、橙灰色等颜色。

(六)日变化

  1. 雾一般午夜至清晨最易出现。在夜间,地面辐射冷却使得近地面气温下降,空气中的水汽容易达到饱和状态,从而形成雾。而到了清晨,随着太阳升起,气温逐渐升高,雾滴会逐渐蒸发,雾也会逐渐消散。
  1. 霾的日变化特征不明显,当气团没有大的变化、空气团较稳定时,持续出现时间较长。霾主要是由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量极细微的颗粒物组成,这些颗粒物的存在相对较为稳定,不会像雾那样随着气温的变化而迅速消散。所以,当气团没有大的变化、空气团较稳定时,霾可以持续出现较长时间。

三、雾与霾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怎样判断是雾还是霾(图3)

(一)危害

  1. 雾和霾会导致能见度降低直接影响交通安全。
    • 雾和霾天气出现时,能见度大大降低,容易造成航班延误甚至取消,高速公路关闭,引发海陆空交通受阻和事故多发等一系列问题,被公认为是对交通影响最大的灾害性天气现象之一。在日常行车行走时更应该多观察路况,以免发生危险。
  1. 霾中可吸入人体肺部的微小颗粒物会影响人体健康。
    • 霾中的微小颗粒能直接进入并黏附在人体呼吸道和肺叶中,尤其是更小的颗粒会分别附着在上、下呼吸道和肺泡中,引起鼻炎、支气管炎等病症,长期处于这种环境还可能诱发肺癌。雾霾中的可吸入物质进入人体血液循环,会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生殖泌尿系统等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长期生活在雾霾环境中,患心脏疾病甚至肺癌的概率也会大大提升。雾霾还会导致近地层紫外线的减弱,易使空气中的传染性病菌的活性增强,造成传染病增多,加重老年人循环系统的负担,可能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致命疾病;同时,紫外线的缺乏易使儿童体内吸收钙的维生素D生成不足,引起佝偻病、生长减慢等疾病的发生。雾霾天气会让可见度降低,严重的只能看清几米的距离,对道路上的行人、车辆都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十分危险。雾霾天气还会影响儿童体内激素水平,当某些能保持活力的激素分泌量减少时,儿童会出现倦怠无力、食欲不振等症状。另外,雾霾天气日照减少,会引起儿童体内维生素 D 生成不足,对钙的吸收大大降低,增加儿童患佝偻病的几率。雾霾对人的损害可分为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短期效应,可有咳嗽、咳痰、胸闷、气短等剧烈反应。PM10 等大颗粒物一般停留上呼吸道,可通过咳嗽被咳出呼吸道。PM2.5 等小颗粒物质会沉积到肺中,无法通过咳嗽或药物物理性排出,可诱发肺纤维化、影响呼吸功能,导致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长期效应。雾霾还可能引发各种细菌性疾病,因为雾霾天气阳光照射不到大地,或者阳光微弱。这样会使地表面的细菌病毒微生物快速繁殖,引起过敏等疾病。雾霾比吸烟更易致癌,众所周知,吸烟的人患肺癌的几率比普通人高 60%,而雾霾里含有的有害颗粒物更多。雾霾还会伤害皮肤,皮肤也有呼吸功能,雾霾天气环境恶劣,不利于皮肤保养,颗粒物吸附在皮肤上,还会导致皮肤老化。有害物质通过皮肤进入身体,更会进一步引起其他皮肤疾病。雾霾还会影响心理健康,持续雾霾天会使人心情沉闷、压抑、烦躁,对精神病患者尤其是轻度抑郁症患者的负面影响尤为明显。由于雾霾天光线弱、气压较低,因此人们出现精神懒散、情绪低落的现象也在所难免。

(二)应对措施

  1. 尽量减少外出,及时关闭门窗,使用空气净化器进行空气循环。
    • 如果雾霾的确非常严重,那么尽量不要开窗,最好是在家里打开空气净化器。空气净化器能够捕捉空气当中的小粒微尘,另外也能降解室内的甲醛以及过敏原,让室内空气更加清洁。
  1. 外出时带上专业防护口罩。
    • 如果雾霾比较严重,最好是佩戴专门防雾霾的口罩,普通口罩对空气颗粒起不到防护作用,人们最好是佩戴医用口罩,能够有效的抵挡空气颗粒物。
  1. 开车时要打开雾灯,观察好路况,慢速行驶。
    • 临近雾区路段时应提前减速,观察能见度、车流量等情况,在视线范围内能观测到雾区时,立即开启前后雾灯、示廓灯和危险报警闪光灯,靠中间行车道行驶,切忌开启远光灯。驶出雾(霾)区后及时关闭雾灯和危险报警闪光灯,按照规定车速安全行驶。能见度越低时,车速越慢。若能见度在 50 米以内时,应在就近的收费站驶出或者驶入服务区停车等待雾(霾)消散后再驶入高速公路行驶。高度重视团雾。团雾如同云朵漂浮在地面上,瞬间能见度迅速降低,相比常规雾(霾)天更加危险。如遇团雾,驾驶人不要惊慌,要迅速打开前后雾灯、近光灯、示廓灯、危险报警闪光灯等,借助路面标线及前车尾灯引导视线,间接向其他车辆示意,切忌猛打方向、随意变道。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应对雾霾的方法:

  • 注重养肺护肺:如果吸入雾霾当中的颗粒物,会对肺部健康造成很大的伤害,假如没有干预,就很容易引发支气管炎以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因此在平常一定要做好肺部的护理工作。
  • 出门别骑车,千万别运动:假如自己出行的时候骑车,这就会吸入更多的空气。汽车速度越快,吸入的化学成分越多,所以在雾霾天如果必须要骑车出门,车速尽量慢一点,另外尽量避开车较多的路段。
  • 进门先洗脸、漱口、清理鼻腔:雾霾天回到家之后,一定要及时将身体上附着的灰尘清理掉。最好先用温水洗脸,这样能够将附着在皮肤上的颗粒物有效清除,洗完脸之后也要漱一下口,这样能够清除附着在口腔里面的脏东西,最关键的是要及时清理鼻腔,必须要把鼻腔里面的脏东西清理干净,这样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呼吸道感染疾病的风险。
  • 室内使用加湿器:加湿器使空气里的湿度增加以后,空气中的颗粒物就容易落到地面,而不是悬浮在空中,可减少吸入颗粒物的机会。
  • 在室内或阳台上种植绿植:种植绿萝、万年青、虎皮兰等绿植可以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 少用眼,防炎症:雾霾中的微小颗粒物会刺激眼睛,尤其是过敏体质的人更容易感觉不适,应注意用眼卫生、少用电脑。觉得眼睛难受就多眨眼,以保持眼睛的湿润度。如感觉眼睛有严重的刺痛、发胀和异物感,可使用有消炎作用的眼药水滴眼。
  • 重老幼,及时治:建议儿童、老年人及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避免长时间、高强度的户外活动,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和儿童、老年人,如果出现胸闷、呼吸不畅、心慌等症状,一定要警惕慢性阻塞性肺病、冠心病等疾病的突发,及时就医。
  • 不吸烟,尽量远离二手烟:雾霾天气少开窗,室内可以使用空气净化器。长时间待在户外,应戴预防 PM2.5 口罩,回到家后应及时洗脸、洗手、漱口。可用棉签蘸自来水或生理盐水清洗鼻腔。
  • 雾霾季节,可能会出现嗓子干、咳嗽等症状,建议多饮水。
  • 汽车尾气不仅危害长时间在路边的人,也危害司机本人,所以最好少开车,长时间堵车时,应熄火,少开车窗。
  • 饮食清淡多喝水:雾天的饮食宜选择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多饮水,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这样不仅可补充各种维生素和无机盐,还能起到润肺除燥、祛痰止咳、健脾补肾的作用。少吃刺激性食物,多吃些梨、枇杷、橙子、橘子等清肺化痰食品。
  • 适量补充维生素 D:冬季雾多、日照少,由于紫外线照射不足,人体内维生素 D 生成不足,有些人还会产生精神懒散、情绪低落等现象,必要时可补充一些维生素 D。
  • 最好不出门或晨练:雾霾天气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杀手”,尤其是有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老人,雾天最好不出门,更不宜晨练,否则可能诱发病情,甚至心脏病发作,引起生命危险。
  • 深层清洁:人体表面的皮肤直接与外界空气接触,很容易受到雾霾天气的伤害。尤其是在繁华喧嚣十面“霾”伏的都市中,除了随时要应对雾霾危“肌”外,由于建筑施工、汽车尾汽、工业燃料燃烧、燃放烟花爆烛等原因造成悬浮颗粒物多,难免会堵塞在毛孔中形成黑头,造成毛孔阻塞、角质堆积、肌肤起皮等肌肤问题,所以自我保护的首要措施就是深层清洁肌肤表层,清洁毛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