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生活常识

冬至是几月几日_冬至是哪一天

一、冬至日期之谜

冬至是几月几日_冬至是哪一天(图1)

(一)日期并非固定

冬至的日期不是固定在某一天,通常在每年公历 12 月 21 - 23 日交节。例如 2020 年冬至在 12 月 21 日,具体时间阳历时刻为 2020 年 12 月 21 日 18:02:12,阴历日期为冬月(小)初七,星期一开始时刻也是 2020 年 12 月 21 日 18:02,结束时刻为 2021 年 1 月 5 日 11:23。2019 年冬至在 12 月 22 日。
冬至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气,其日期的不固定性源于多种因素。从天文角度来看,冬至是太阳运行至黄经 270° 的时候,此时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并非标准的圆形,且地球自转的速度也并非完全均匀,这就导致了冬至日期在每年会有一定的变化范围。
为什么冬至会在 12 月 21 - 23 日这个区间内波动呢?这主要是因为地球的公转周期和天文观测的精度所决定的。虽然现代天文学已经能够精确计算出冬至的大致时间范围,但由于地球的运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其他天体的引力作用、地球自身的形状和大气层的变化等,使得冬至的具体日期难以精确确定在某一天。
这种日期的不固定性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特殊的意义。在不同的年份,冬至可能会落在不同的日期,这使得人们对时间的感受更加多样化。同时,也让人们更加关注天文现象和自然规律的变化。
例如,在一些传统习俗中,冬至的日期变化会影响到人们的庆祝活动和节日安排。在我国南方沿海部分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不同年份的冬至日期不同,可能会导致这些习俗的具体时间有所调整,但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和传承却始终不变。
总之,冬至日期的不固定性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不仅体现了天文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反映了人类对自然规律的不断探索和认识。这种不固定性也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一份神秘和期待,让我们更加珍惜每一个冬至的到来。

二、冬至日期的确定方式

冬至是几月几日_冬至是哪一天(图2)

(一)依据阳历而定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冬至以阳历为准,不在固定的一天。每年公历 12 月 21 - 23 日之间,是太阳南行的极致,这天北半球的太阳高度最小,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
冬至日期依据阳历确定,主要是因为现代天文学对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规律有了较为准确的认识。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太阳从春分点出发,每前进 15 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 360 度,因此分为 24 个节气,而冬至时太阳黄经为 270°。在这个特定的位置,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导致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天文学上规定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

(二)古代测定方法

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将 “二十四节气” 纳入《太初历》,在黄河流域采用 “圭表测影法” 测定节气,以日影最长这天为冬至日。
中国古代,人们为了测定冬至,可谓想尽了办法。最开始,古人推测冬至日是哪天,依靠的是夜观星象。《尚书》中记载:“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仲冬即冬至,白昼短,且在夜空看到了二十八宿的昴宿,他们便以此为依据,判定冬至日到了。后来这办法不断演变,《淮南子・天文训》中提供了更确切的测定方式,即:“斗指子,则冬至。” 子位就是正北方,当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正北方时,冬至就到了。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观测太阳以及太阳下的影子,便是古人最早的时间观念。一开始,大家都粗略地依靠人影的变化推测时间,古人称之为 “髀影”。但在测定冬至这么大的事上,可不能依靠高矮不一的人体。于是,与人体相当的 “八尺之杆” 出现了,古人称其为 “立杆侧影”。经过常年累月的观察,人们发现,春天的某一日,日出与日入时,“日影” 刚好落在一条直线上,秋天也是如此。这便是 “二分”,即春分与秋分。而正午时的 “日影”,总会在夏天的某一日最短,在冬天的某一日最长。这便是 “二至”,先民称之为 “夏至” 和 “冬至”。
通过观测正午的日影,古人制作了圭表 —— 立杆侧影的升级版。表是一根竖着的杆子或石柱,圭是与表垂直,且朝向正北方平放,上面刻有刻度的石板或铜板。圭表测量出的日影长短,只能大致确定冬至在哪几天,没法测定具体的冬至时刻以及冬至点位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宋代的数学家祖冲之贡献了 “折取其中” 的重要办法,他将冬至前后二十多天的日影长度进行计算,“求其早晚,令后二日影相减,则一日差率也”,如此计算,也就确定了冬至日是哪一天,相差不过前后一日。再 “倍之为法,前二日减,以百刻乘之为实,以法除实,得冬至加时在夜半后三十一刻”,如此,古人也就推算出来大约的冬至时刻。
计算方法有了,可圭表测量影长时,日影的边界模糊、测量不准,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古人。为此,宋代沈括、苏颂等还试图改进圭表。直到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奉命改制新历,在圭表的基础上,创制了 “景符”。他在表上凿一个小孔,当太阳光照射在圭表上时,会通过小孔照射到圭面,形成一个边缘清晰的光点。圭表测量的数据与 “景符” 的小光点测量的数据相互佐证,大大提高了影长测量的精度。后来,郭守敬在河南登封监造了一个巨大的圭表,表高四丈,约 13 米高,用以观测日影,准确度更佳。得到准确的日影长度数据后,他根据冬至前后几天日影的长度,经过反复核算、验算,能准确算出冬至的时刻,和今天我们通过计算机计算出的结果大体相当。
根据古籍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古人已经使用土圭观测太阳的方式,测定出冬至。那时候咱们的祖先就已经用一种非常古老的计时仪器 —— 土圭,来观测太阳。通过观察土圭杆子在阳光下的杆影,根据杆影移动的规律,比如影的长短、位置等,然后定出冬至、夏至日。

三、不同地区冬至是否同一天

冬至是几月几日_冬至是哪一天(图3)

(一)南方与北方

南方冬至和北方冬至是同一天,因为不管是北方还是南方,都属于北半球的地区,冬至是地球运行到某一角度的时间,对于北半球来说,冬至日子相同,只是习俗可能不同。
冬至这天,太阳光会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太阳高度角也是最小的,所以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但在这天之后,北半球的白昼会逐日增长。

(二)各地习俗差异

  1. 北方冬至吃饺子和羊肉,饺子可补充营养、驱寒,羊肉性质偏温可滋补身体。
在北方冬至时,天气较冷,饺子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食用后可以为人体补充多种营养元素。刚煮出来的饺子温度较高,食用后能够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帮助驱散体内的寒气。同时,一般在冬天也有进补身体的说法,而羊肉的性质偏温性,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食用后可以对人体起到一定的滋补作用。所以在北方冬至时,人们通常会吃饺子和羊肉。
  1. 南方人冬至吃汤圆,寓意 “圆满、团圆”,南方地区还有 “吃米团”“吃米线” 等习俗。
南方人在冬至这天会吃汤圆,因为汤圆寓意着 “圆满、团圆”。冬至是冬季的一个重要节日,在民间也有 “冬至大如年” 的说法。各个地区都有不同的冬至习俗,南方地区则有 “吃汤圆”、“吃米团”、“吃米线” 的习俗。吃汤圆是为了庆祝团圆和圆满。
此外,在南方的一些地区,冬至还有其他丰富多彩的风俗活动。比如在江浙一带,冬至会舂糍粑,人们会在这一天参与舂糍粑,以示庆祝冬至的到来。在云南,冬至也有吃糍粑的习俗,而且每逢祭祖或重大节日,都要做糍粑。在潮州地区,有吃甜丸的传统习俗,用糯米磨粉和水搓成的甜汤,象征着团圆和祥瑞。在江南地区,吃汤圆尤为盛行。在广东,人们会在冬至这一天准备一些腊味,如烧腊,以祈求来年能鸿运当头。在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在杭州,人们会在冬至吃年糕,寓意着一年更比一年高。在我国的江南水乡,在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相传是为了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总之,虽然南方和北方冬至在同一天,但不同地区的习俗却各具特色,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各地的文化传统,也反映了人们对冬至这个节气的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历史上冬至的日子

冬至是几月几日_冬至是哪一天(图4)

(一)古代冬至如新年

  1.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测定出冬至,时间在每年阳历 12 月 21 日至 23 日之间。在古代,冬至被视为极其重要的节日,甚至有 “冬至大如年” 的说法。相传冬至是历史上周代的新年元旦,从周时期起周人就有在冬至祭祀的活动。在那个时代,冬至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一个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和重大意义的日子。
周人对冬至的重视体现在祭祀活动上。这种祭祀不仅是对天地神灵的敬畏,更是对过去一年的总结和对新一年的期盼。祭祀仪式庄重而神圣,人们通过献上祭品、祈祷祝福,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族繁荣的期望。
汉代以冬至为节,举行贺仪式并放假。这一时期,冬至的地位更加凸显。朝廷举行隆重的祝贺仪式,文武百官都能享受假期。这种做法体现了当时政府对冬至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冬至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唐宋时期,冬至内外官吏有七天假期,冬至被视为 “亚岁”,如过年般热闹。在唐宋时期,冬至的庆祝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官吏们有长达七天的假期,人们纷纷穿上新衣,准备丰盛的饮食,祭祀先祖,相互赠礼,各种娱乐活动也纷纷登场。正如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所描述的那样:“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1. 周文王姜太公时候,冬至就是过年。据记载,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那时周代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拜岁和贺冬并无分别。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用夏历,将正月和冬至分开。但人们对冬至的重视依然不减,冬至成为一个受到人们重视的节气,又称为 “冬节”“贺冬”。
魏晋时期,冬至又叫 “亚岁”。人们要向父母长辈拜节,体现了对长辈的敬重和对家庭伦理的重视。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冬至的庆祝活动如同过年一样热闹。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生动地描绘了冬至时的盛况,即使是贫困的家庭,也会在这一天精心准备,以表达对这个特殊日子的重视。
明、清两代,皇帝都要举行祭天大典,叫做 “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民间也会喜气洋洋地欢度这个节日,传承着自古以来对冬至的敬重和庆祝传统。

(二)数九与冬至

  1. 冬至意味着一年中最冷的日子即将到来,古代人们发明 “数九” 计算寒天与春暖花开日期的方法,从冬至逢壬日或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 “九”,数完九九八十一天,便春深日暖。
在我国民间流传着一首 “数九歌”,生动地描述了从冬至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天气的变化。“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从这首数九歌中可以看出,人们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总结,创造出了这种独特的计算寒天的方法。
进入现代,虽然气象预报已能相当准确地预报天气,但 “数九” 这种传统的计算寒天的方法依然在民间流传,它不仅是一种对天气的预测方式,更是一种承载着历史文化和民间智慧的传统习俗。
  1. 旧时成都民间在冬至这日有耕田、祭祖、杀猪、腌腊肉香肠、吃羊肉汤等习俗,娃娃们会填画《九九消寒图》增添冬日情趣。
在老成都,冬至是一个充满仪式感的日子。人们会进行祭祖活动,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思念。同时,杀猪、腌腊肉香肠也是冬至的重要习俗之一。成都人认为冬至这天腌的肉不会坏、不蛤口、放的时间长,家家户户屋檐下、灶头上都挂起一串串的腊肉,被柴烟熏得黢黑。
冬至的老成都还时兴吃狗肉、喝羊肉汤,据说这个习俗从汉代就开始了。随着社会的发展,爱犬人士的增多,狗肉已经远离了人们的餐桌。现代的成都人冬至这天更偏爱喝羊肉汤。成都的小关庙一带的羊肉汤锅铺都还保留着传统的烹制方法,选用成都土生土长的麻羊,加上秘制的香料,煮出一碗雪白的羊肉汤,撒一小搓盐更能激发滚烫的羊肉汤散发出冲鼻子的香。
此外,娃娃们在冬日时节有着特别的消遣 —— 填画《九九消寒图》。雕版印刷在老成都曾经十分风行,每到冬至前后,在卧龙桥一带大大小小的印书铺都会在门口放上一张小桌,上售各色《九九消寒图》,这些消寒图设计精巧都很有雅趣,给漫长枯寂的冬季增添了不少情趣。

五、冬至夜的特殊意义

冬至是几月几日_冬至是哪一天(图5)

(一)定义与时间

冬至夜在不同地区和习俗中有不同的定义。一种观点认为冬至夜是冬至的前一天晚上,如同圣诞夜一般,充满着期待与神秘。而在另一些地方,冬至当天的晚上也被称作冬至夜。
冬至通常在每年阳历 12 月 21 - 23 日之间,一般从下午 2 点左右开始,这个时刻标志着冬至的来临,而冬至夜也成为人们庆祝和祈愿的重要时刻。无论是前一天晚上还是当天晚上,冬至夜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期许。

(二)传统习俗

  1. 家人团聚共享 “冬至宴”,已婚女儿回夫家团聚。
冬至夜,家人齐聚一堂,共同分享 “冬至宴”。这顿饭象征着家庭的团圆和温暖,大家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美味的菜肴,分享着生活中的点滴。已婚的女儿也会在这一天回到夫家,与丈夫和公婆一起共度这个特殊的夜晚,体现了家庭的和睦与亲情的珍贵。
  1. 有睡前洗脚预防脚部开裂的习俗,且人们会比平时更早入睡,期望好梦,“冬至前夜梦最灵”,早晨家人分享梦境并 “圆梦”。
在冬至夜,人们有睡前洗脚的习俗。大家相信,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洗脚可以预防脚部开裂,保持身体的温暖和健康。而且,人们会比平时更早地入睡,怀着对好梦的期待。因为有一种说法是 “冬至前夜梦最灵”,大家希望在这个特殊的夜晚能够做一个有意义的梦。早晨起来,家人之间会相互分享梦境,长辈们会为小辈解释梦境的含义,这一过程被称为 “圆梦”,充满了温馨和神秘的色彩。
  1. 正时辰将萝卜抛掷到屋瓦上,经雨淋日晒变成干萝卜挂在墙上,俗称 “冬至萝卜”。
在冬至夜的正时辰,还有一个独特的习俗,那就是将萝卜抛掷到屋瓦上。这个习俗源于古代,人们相信经过雨淋日晒,萝卜会逐渐变成干萝卜。这些干萝卜被收集起来挂在墙上,俗称 “冬至萝卜”。它不仅是一种装饰,也象征着人们对丰收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冬至夜的这些传统习俗,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它们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在今天的生活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正如《清嘉录》中所说 “冬至大如年”,冬至夜作为这个重要节气的一部分,也被人们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在江南水乡,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也为这个夜晚增添了更多的温暖和幸福。在福建,汤圆作为冬至的必备食品,象征着团圆和圆满,也让人们在冬至夜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地域文化的特色,更传递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家庭的珍视。

六、冬至的习俗与文化内涵

冬至是几月几日_冬至是哪一天(图6)

(一)各地习俗丰富

  1. 江南水乡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相传可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在江南水乡,流传着冬至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共工氏的儿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残害百姓,而疫鬼最怕赤豆,人们便在冬至这天煮赤豆饭,以此驱邪避灾。全家围坐一起,品尝着赤豆糯米饭,感受着传统习俗带来的温暖与安心。
  1. 在福建,汤圆是冬至必备食品,有 “粉团” 和 “粉圆” 之分,分别用于冬至夜祭先和冬至朝供神。
在福建,汤圆在冬至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泉州人过冬至节所吃的汤圆,又称 “冬至团”,分为粉团和粉圆两种。《清嘉录》中记载:“有馅而大者为粉团,冬至夜祭先品也;无馅而小者为粉圆,冬至朝供神品也。” 节日前夕,家家户户 “搓丸”,不仅有红、白两色的汤圆,还会用米丸料捏做一些小巧玲珑的瓜果动物和金锭银宝,象征着兴旺吉祥有财气。

(二)文化内涵深厚

  1. 汉朝以冬至为 “冬节”,官府举行祝贺仪式,例行放假,亲朋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
汉朝时,冬至被视为重要的节日,称为 “冬节”。官府会举行隆重的祝贺仪式,文武百官都能享受假期。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亲朋之间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共同庆祝。这种做法体现了当时政府对冬至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冬至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1.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向父母尊长祭拜。
唐宋时期,冬至的地位更加凸显。皇帝在这一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则向父母尊长祭拜。冬至内外官吏有七天假期,被视为 “亚岁”,如过年般热闹。正如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所描述:“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1.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冬至三候分别为蚯蚓结、麇角解、水泉动。
冬至在天文学上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北半球冬季的开始。此时,一候蚯蚓结,蚯蚓作为阴曲阳伸的灵物,感知阴气旺盛,仍蜷缩着身体;二候麋角解,与鹿同科的麋逐渐解角;三候水泉动,由于阳气初生,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三)节气养生之重

冬至一阳生,从这一天开始阳气慢慢回升。艾灸肾俞、至阳可以保护阳气,藏住肾精。此外,冬至也是养生的好时节。药补不如食补,适宜冬至补益的食品可以分为温补类、平补类和滋补类。温补类如鸡肉、羊肉、牛肉、鲫鱼等,可以配合性平的蔬菜同煮;平补类有莲子、芡实、薏苡仁等,可配合温性肉类食用;滋补类如海参、甲鱼、鲍鱼等,适用于身体偏虚的人群,但不能过量。同时,冬至要注意补肾防肺热,冬季补肾非常重要,也是最佳时节。此外,肺容易受到寒气侵袭,要注意手卫生、戴口罩、防寒保暖等。在防寒保暖方面,要注意头部、背部和足部的保暖,“头为诸阳之会”,冬季出门最好戴一顶帽子;贴身的保暖背心在冬季不可或缺;足部保暖也很重要,可以多做踮脚运动或用热水泡脚,适当使用温性药物足浴。晒太阳也有助于人体阳气的生发,冬至人体阳气开始萌发,大自然处于 “阴盛阳衰” 的状态,我们应顺应自然,固护阳气。中老年人在冬至之后更应做好养生,充分利用冬至的特点进行正确的养生。

七、总结

冬至是几月几日_冬至是哪一天(图7)

冬至,作为一个承载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气,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每年的 12 月 21 - 23 日之间,人们迎来冬至,尽管日期不固定,但这并不影响它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从不同地区来看,南方与北方的冬至在同一天,这一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然而,各地的习俗却各具特色。北方人在冬至吃饺子和羊肉,以补充营养、驱寒滋补;南方人则吃汤圆、米团、米线等,寓意圆满、团圆。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地域文化的差异,更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节日的珍视。
回顾历史,冬至在古代就如新年一般重要。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测定出冬至,那时的冬至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和重大意义的日子。从周时期起,周人就有在冬至祭祀的活动,后来的汉代、唐宋、明清等时期,冬至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官府举行祝贺仪式、皇帝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向父母尊长祭拜等活动,都彰显了冬至的特殊意义。
数九与冬至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古人发明 “数九” 计算寒天与春暖花开日期的方法,从冬至逢壬日或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 “九”,数完九九八十一天,便春深日暖。同时,旧时成都民间在冬至这日有耕田、祭祖、杀猪、腌腊肉香肠、吃羊肉汤等习俗,娃娃们会填画《九九消寒图》增添冬日情趣。
冬至夜也有着特殊的意义。无论是定义为冬至的前一天晚上还是当天晚上,冬至夜都是家人团聚、共享 “冬至宴” 的时刻。已婚女儿回夫家团聚,人们还有睡前洗脚、期望好梦、抛掷萝卜等习俗,这些传统习俗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
冬至的习俗丰富多样,文化内涵深厚。各地的习俗如江南水乡吃赤豆糯米饭、福建吃汤圆、北方吃饺子等,都体现了人们对驱邪避灾、团圆圆满的追求。从文化内涵来看,汉朝以冬至为 “冬节”,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天文学上冬至标志着北半球冬季的开始,还有着蚯蚓结、麇角解、水泉动等三候。此外,冬至也是养生的好时节,要注意保护阳气、补肾防肺热、防寒保暖等。
总之,冬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日期虽不固定,但在每年的 12 月 21 - 23 日之间,不同地区的人们在同一天庆祝冬至,有着各自独特的习俗。从古代的祭祀活动到现代的美食文化,冬至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变化的敬畏。无论是数九消寒还是冬至夜的传统习俗,都体现了人们在寒冷的冬日里对温暖与团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