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拜九叩是什么意思
在古代,“三拜九叩” 有着深刻的含义。
“拜” 被解释为自祭其身,即把自己这一百多斤的身体祭献出来,而在现代,它可以理解为把这个身向天地祭献,愿舍其身。
“叩” 则是顶礼恭敬,其动作是身体不起来,而头在地面,用头叩触地面三次。
“三拜九叩” 作为一种传统礼仪,在古代被视为庄重严肃的大礼。
例如,在封建社会,它是进见帝王及祭拜祖先的重要礼仪形式。
古人认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礼的意思。
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规范,共有 “九拜”,分别是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
稽首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顿首是拜礼中次重者,取跪姿,先拱手,下至于地,然后引头至地,就立即举起,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空首是拜礼中较轻者,两手拱地,引头至手而不着地,行空首礼时,双膝着地,两手拱合,俯头到手,与心平而不到地,故称 “空首”。
这些不同的拜礼在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以及不同场合中被使用,体现了古代严格的礼仪制度和等级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 “三拜九叩” 的礼仪形式在现代社会已不常见,但它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仍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二、历史渊源追溯
(一)起源何时
三拜九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最早见于周代的礼制。
这一礼节主要用于祭祀天地、祖先以及特定的宗教仪式中,以表达最高的敬意和虔诚。
在古代社会,三拜九叩最初是用于拜祭祖先、神灵和官员的仪式。
这个礼仪在封建社会中,特别在觐见帝王及祭拜祖先时,被看作是一种非常庄重和尊敬的表现形式。
具体来说,三拜九叩包括了三次的鞠躬和九次的叩头,通过这样的动作来表达对受礼者的敬意和尊重。
(二)发展历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拜九叩在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演变。
在秦朝,有叔孙通制定了一套 “三跪九叩” 朝见帝王时的礼仪,极大地提高了皇帝的尊严,他也因此获得加官晋级的机会。
到了唐代,君臣之礼更为独特,在两次 “再拜” 中间,加入一段 “舞蹈”,甚至还有 “捧足嗅靴” 礼。
而到了清代,以三跪九叩之礼取代了明朝的五拜三叩之礼,根据《大清会典》,三跪九叩之礼的行礼方式为听到 “跪” 的命令时,行礼者跪下,随着 “一叩头”“再叩头”“三叩头” 的三声命令,将手放在地面上,三次将额头叩向地面。
听到 “起” 的命令时,行礼者起立。
如此发令共计三次,行礼人叩头共计九次,因此被称为 “三跪九叩之礼”。
在现代社会,三拜九叩虽然已不常见,但在一些特定场合中仍然被使用。
比如在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婚礼、祭祀活动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三拜九叩的身影。它不仅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对历史的尊重。
现代社会对于 “三拜九叩” 的具体要求和规范已经有所改变,一方面,人们对于礼仪的细节和繁文缛节不再像古代那样严格遵循;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传统礼仪的理解和解释也发生了变化。
在这个背景下,现代礼仪中的 “三拜九叩” 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精神层面的恭敬和感恩,而非严格遵循古代的形式。
三、礼仪规范详解
(一)不同场合的规范
宗教仪式在道教中,三拜九叩有特定的步骤和含义。
首先,走进庙观后,需身心安静,舌搅华池甘液自生,头脑清静后下颏内收,舌顶龈交,含胸顶背,虚心下气,手掐子午诀通阴阳。
接着迈出左脚,跨出右脚,举步轻灵,沉住气,三步走到跪垫前,作揖、下蹲、叩头,此为一跪三叩。
重复三次,即为三拜九叩。
具体来说,膝盖跪上垫子,脑门印堂穴向两手合谷处靠近,头轻轻叩三下,引导腰背督脉之气上升于头顶百会穴,此为还精补脑。
起身时,左手护心,引导督脉之气下降十二重楼,落入丹田。
传统婚礼传统中式婚礼中的三拜九叩环节有着特殊的场景和意义。
中堂一般由条案、八仙桌以及圈椅构成,现在婚礼中的中堂摆件对应双方父母,条案上摆放天地神位,八仙桌上摆放五种干果、五种水果及香炉等。
新人站位为新郎在右手边,新娘在左手边。
一拜天地,新人转身面对天地神位,整理衣冠,下跪,三行礼;
再拜高堂,位置不动,重复整衣冠,下跪,三行礼;
最后夫妻对拜,新人面对面,重复前两次动作。
祭祀祖先清明祭祖时,三拜九叩有一定的流程。
先是修坟,清除杂草,添土;
然后上香,先要上三炷香,一根一根插,用左手从右向左插;
接着供酒食果点,大礼为荤物,小礼为水果,贡品按照三或三的倍数的数量关系摆放;
再烧纸祭拜,一边烧一边祈福;之后叩首放鞭,纸钱烧完之后开始叩首,最后放鞭炮;
最后整洁环境,将坟地周围污秽的东西和垃圾清理。
清明上坟磕头有 “三拜三叩” 和 “三拜九叩” 等方式,“三拜三叩” 是先做合掌、下拜,再屈膝下跪、磕头,如同 “一拜一叩”,重复三次;
“三拜九叩” 实际上是重复做三次 “一拜三叩”,中间有两次起身站立。
丧礼白事中的三跪九叩之礼,首先站立在起步位置,双脚平行自然分开与肩同宽,目视前方。
起右脚,向前方迈八字大步,走三步,站立后作揖一次。
然后右手扶右膝先下跪,接着左腿下跪,形成双膝下跪的姿势,双手向上分开与肩同宽,手心向内与头平齐,向下叩头一次,手与头同时落地,手心向上,放在头两边。
双手与肩宽和头平齐,连续叩头三次。
接着起身,重复上述动作三次,即三跪九叩。
最后一次结束,向前迈三步到达灵堂前面,接过香和纸钱给逝者上香,叩头。
(二)先跪左腿还是右腿
在中国历史上,左右尊卑的规定虽有变化,但在军礼和丧礼中一直以右为尊。
参加丧礼时应先跪右腿。
三跪九叩是丧礼中最高级别的跪拜仪式,三跪代表跪地三次,九叩代表头点地九次,寓意着对逝者的深深哀悼和无尽思念,是表达对逝者敬意的一种方式。
进行三跪九叩礼时,站立在起步位置,双脚平行自然分开与肩同宽,目视前方,准备起步。
起右脚迈八字大步,走三步后站立,进行三次拱手作揖。然后右膝先下跪,接着左腿下跪,形成双膝跪地的姿势。
在跪地的同时,头与手同时落地,进行一次叩头。
叩头后,双手与肩宽和头平齐,连续进行三次叩头。
完成三跪九叩的动作后,起身站立,再次起步进行下一轮的跪拜仪式。
四、文化内涵阐释
(一)表达的敬意
三拜九叩作为一种庄重的礼仪形式,深刻地表达了对不同对象的敬意和敬畏。
对长辈而言,这一礼仪体现了晚辈对他们的敬重与感恩之情。
在传统家庭观念中,长辈们的经验和智慧是家族传承的宝贵财富,三拜九叩传达了晚辈对他们的尊崇,象征着对家族传统和血脉延续的珍视。
对于亲友,三拜九叩在特殊场合中如重要聚会或重大事件时使用,表达了深厚的情谊和对彼此关系的重视。
它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动作,更是内心真挚情感的外在表现,强化了亲友之间的联系和凝聚力。
面对先贤和祖师,三拜九叩是对他们的卓越贡献和崇高品德的敬仰。
先贤们的思想和行为为后人树立了榜样,祖师们的技艺和传承则是行业发展的基石。
通过这一礼仪,人们表达对他们的追思和感激,同时也激励自己不断学习和进步。
在古代,对皇帝的三拜九叩彰显了臣民对君主的忠诚和服从。
皇帝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代表着权威和秩序。这一礼仪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更是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维护,体现了臣民对国家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而对于神祇、天地和祖先,三拜九叩则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敬畏之情。
人们相信神祇拥有超自然的力量,能够庇佑众生;
天地是万物生存的基础,给予人类生命和资源;
祖先则是家族的根源,他们的血脉在后代中延续。
通过三拜九叩,人们表达对这些神圣存在的敬畏和感恩,祈求他们的保佑和庇护。
(二)传承的意义
三拜九叩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传承意义。
首先,它传承了优秀的价值观。
这种礼仪强调尊重长辈、感恩亲友、敬仰先贤,培养了人们的道德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在现代社会中,家庭关系日益松散,传统价值观受到冲击,三拜九叩的传承可以提醒人们重视家庭、珍惜亲情,促进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
其次,三拜九叩在表达对逝者的尊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丧礼中,三跪九叩是对逝者的最高敬意,体现了生者对死者的缅怀和思念。
这种礼仪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让人们在悲痛中感受到生命的尊严和价值。
通过传承这一礼仪,我们可以更好地面对死亡,珍惜生命,同时也为逝者送上最后的祝福。
此外,三拜九叩的传承还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底蕴。
在全球化的今天,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传承三拜九叩,我们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总之,三拜九叩作为一种古老而庄重的礼仪形式,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传承意义。
它不仅表达了对不同对象的敬意和敬畏,还传承了优秀的价值观,促进了家庭和谐、社会稳定和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