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金融财经

gdp是什么意思

gdp是什么意思(图1)

(一)GDP 的定义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运行规模的重要指标。它指一个国家和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全部最终成果。
具体来说,GDP 是一段时期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创造的所有产品和服务的市场总价值。从核算方法来看,GDP 的核算通常有三种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国民经济各部门在核算期内生产的总产出中,扣除生产过程中的投入中间产品价值,得到增加值。
收入法是从形成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来反映最终成果,GDP 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部分相加得出。
支出法主要通过消费、投资、净出口 “三驾马车” 来计算 GDP。消费即大众所熟悉的消费品零售总额,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等,净出口则是出口减去进口的差额。
与 GDP 相关的还有国民生产总值(GNP)。GNP 反映的是这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本国和外国居民所生产的供最终使用的商品和劳务的总和。从概念和核算过程看,国内生产总值是国民生产总值的基础。GDP 强调生产的增加值,GNP 强调获得的原始收入。

(二)GDP 的重要性

  1. 为政府、企业和投资者提供经济规模和增长趋势的直观信息,帮助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
    • GDP 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能够反映经济发展规模、判断经济总体实力和经济发展的快慢。政府可以依据 GDP 的变化,制定相应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控制通货膨胀或解决失业问题。
    • 例如,当 GDP 增长缓慢时,政府可能会采取刺激经济的措施,如增加财政支出、降低利率等;当 GDP 增长过快时,可能会采取紧缩政策,以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
  1. 与就业机会的增加密切相关,经济增长可创造更多工作岗位。
    • GDP 增长意味着就业机会的增加。当经济持续增长时,企业往往会扩大生产规模,新的企业也会不断涌现。这就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降低失业率。
    • 就业机会的增多不仅有助于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还能增强社会的稳定性。例如,我国今年第一季度的 GDP 增长了 6.4%,超过了市场预期,这一数据的背后,既包含着经济的稳定恢复,也反映了政策刺激的成效。随着经济的增长,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城镇调查失业率维持在 5.5%,与去年底基本持平,虽然没有明显下降,但也没有随着经济增长而上升,说明经济增长对就业的稳定作用。
  1. 影响国家财政收入,经济繁荣使税收增长,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
    • GDP 的增长也会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经济的繁荣意味着企业盈利能力增强,个人收入增加,从而使得税收收入相应增长。
    • 这为政府提供了更多的资金用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投入,改善民生,提高社会整体福利水平。例如,今年我国赤字率拟按 3% 安排,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 3.8 万亿元,加快实施 “十四五” 重大工程,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各展其长,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1. 提升国家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 GDP 增长能够增强一个国家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和竞争力。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在国际贸易、投资等领域往往具有更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 例如,我国 2020 年加入 WTO 时,以 2001 年人均 GDP 不足 1000 美元,名正言顺的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加入世贸组织。如果不这样,就没有相应的优惠条件,还要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这充分体现了 GDP 在国际经济中的重要性。

二、GDP 的计算方法

gdp是什么意思(图2)

(一)生产法

生产法是从常住单位在生产过程中创造新增价值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核算公式为 GDP = 总产出 - 中间投入。
生产法反映了国民经济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其核算消除了生产各环节之间的重复计算。从全社会层面上看,不同产业部门增加值加总的结果是社会最终产品的价值。在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季度 GDP 是以生产法为基础核算的结果。
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生产法增加值计算公式如下:增加值 = 总产出 - 中间投入。将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生产法增加值相加,得到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
总产出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价值,既包括新增价值,也包括转移价值。它反映常住单位生产活动的总规模。总产出按生产者价格计算。
不同产业的总产出计算方式各异。农林牧渔业总产出采用产品法计算,凡有产品产量的农产品均按单位产品价格乘产量的方法计算。工业总产出采用 “工厂法” 计算,以工业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按企业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计算总产出,同一企业内部产品价值不允许重复计算。建筑业总产出按两种方法计算:一种是从施工企业和自营建设单位的建筑生产活动角度入手直接计算;另一种是从建筑产品所有方的建筑工程造价角度入手计算,目前以后一种方法为主。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总产出等于其营业收入。批发和零售业总产出等于商业附加费,即商品销售收入净额减去商品销售成本。住宿和餐饮业的总产出等于其营业收入。银行业总产出等于金融媒介服务活动的虚拟服务收入加实际服务费收入。其中,虚拟服务收入等于利息收入减去利息支出的差额,但应扣除银行业利用自有资金获得的利息收入,实际服务费收入为手续费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银行业总产出的公式为:银行业总产出 = 虚拟服务费收入 + 实际服务费收入 = 各项利息收入一各项利息支出 + 手续费收入 + 信托业务收入 + 融资租赁业务收入 + 外汇业务收入 + 咨询业务收入 + 投资分红收入。保险业总产出的计算方法与银行业类似,等于保费收入与理赔支出之差加其他营业收入。具体公式为:保险服务总产出 = 营业收入-赔款支出-退保金及给付-分保费支出-分保赔款及费用支出-提存未决赔款准备金-准备金提转差 + 投资收益,其中营业收入包括保费收入和其他营业收入。房地产业总产出包括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总产出、物业管理总产出、房地产中介服务总产出和居民自有住房服务总产出。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总产出是经营房屋销售的差价收入和从事房地产租赁活动获得的租金收入;物业管理总产出为管理服务的经营收入;房地产中介服务总产出是从事房地产经纪与代理中介活动取得的收入。居民自有住房服务总产出原则上应等于按市场上同等住房的房租价格计算的虚拟房租,由于我国尚未形成健全的房地产市场,没有合适的房租价格可以参考,目前以按房屋价值和规定的折旧率虚拟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作为总产出。其他服务业总产出按以下两种情况分别计算,一是营利性单位,即以追求利润为主要目标的服务单位,总产出一般按实现的营业收入总额计算;二是非营利性单位,其经费支出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和其他赞助,或虽然有部分营业收入,但无法弥补自身经营活动成本,如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这类单位的总产出一般按业务活动支出进行计算,即等于经常性业务支出加虚拟折旧,不计算营业盈余。
中间投入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过程中消耗和使用的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的价值。中间投入也称为中间消耗,反映用于生产过程中的转移价值,一般按购买者价格计算。计入中间投入的货物和服务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与总产出的计算范围保持一致;二是本期一次性使用的。增加值即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后的差额,反映一定时期内各产业部门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
我国生产法 GDP 核算分为年度核算和季度核算。由于年度核算能够获得比季度核算更全面、更可靠的基础资料,因此,年度核算与季度核算主要有两点不同:一是核算的行业细分程度不同。季度核算能够获得的基础资料较少,因此核算行业分类比较粗,而年度核算基础资料更丰富,分类更加细化。二是具体的核算方法有所不同。季度核算大多使用相关指标推算法,即通过相关的专业统计指标间接地推算该行业的增加值,而年度核算则充分利用企业财务资料和其他专业统计资料,直接采用生产法或收入法进行核算。
在核算的行业分类上,主要依据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和三次产业划分标准,并同时采用两种分类方式核算。第一种分类是国民经济行业分类,采用国家标准管理部门 2017 年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在实际核算中采用三级分类。第一级分类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门类为基础,分为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其他行业等 11 个行业。其中工业包含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3 个门类行业;其他行业包含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等 7 个门类行业。第二级分类在第一级分类的基础上,细化为行业大类。其中,房地产业分到行业中类,并包括居民自有住房服务;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分为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社会保障 2 类。第三级分类在第二级分类的基础上,细化为行业小类。
第二种分类是三次产业分类,依据国家统计局 2018 年修订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剔除国际组织)。
我国年度 GDP 核算包括经济普查年度核算和非经济普查年度(常规年度)核算。根据各行业基础资料的不同,分别采用生产法或收入法核算增加值。与常规年度 GDP 核算相比,经济普查年度 GDP 核算行业分类更加细化,基础资料更为翔实,在方法上更多采用直接核算方法。经济普查年度 GDP 核算采用第三级分类,即按照经济普查方案,划分行业小类核算增加值,然后汇总得到 GDP。在实际核算时,按照一套表单位、非一套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三种类型分别核算,除第一产业外,每种类型的增加值均使用普查资料直接核算。常规年度 GDP 核算采用第二级分类,即主要按照行业大类核算增加值,然后汇总得到 GDP。常规年度 GDP 核算时,根据统计调查资料情况,按照一套表单位、非一套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三种类型分别核算。由于可获得的基础资料情况的不同,分别采用直接核算或间接核算方式进行核算。一是直接核算。对于一套表单位(主要包括规模以上工业、有资质的建筑业、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有开发经营活动的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规模以上服务业等),以及部分非一套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如农林牧渔业、金融业以及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等),由于可以获得详细的年度财务状况调查资料或生产经营情况调查资料,因此利用基础资料直接核算该部分单位的总产出、中间投入、增加值以及增加值的四个构成项。二是间接核算。对于部分非一套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由于缺少财务资料,常规年度增加值核算需使用最近一次经济普查年度相关比例结构、常规抽样调查资料和行政管理部门的财务资料与行政记录资料推算。
我国季度 GDP 核算在第一级分类的基础上,将部分门类行业细分为大类行业核算行业增加值,然后汇总得到季度 GDP。由于各行业基础资料不同,不同行业的增加值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由于季度 GDP 核算对时效性要求较高,但能获得的基础资料比年度核算较少,因此,季度 GDP 核算的行业增加值大多采取相关指标推算法核算。计算公式为:增加值 = 上年同期增加值 ×(1 + 本期增加值增长速度)。其中,本期增加值增长速度,根据本期相关指标的增长速度,以及以前年度增加值增长速度和相关指标增长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计算。采取相关指标推算法的行业有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及其他服务业等行业。此外,农林牧渔业、工业和建筑业采取增加值率法,计算公式为:增加值 = 本期总产出 × 增加值率。其中,增加值率根据上年年报资料和当期有关生产情况确定。

(二)收入法

收入法从常住单位在生产过程中形成收入角度来反映核算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核算公式为 GDP = 劳动者报酬 + 生产税净额 + 固定资产折旧 + 营业盈余。
国内生产总值收入法亦称 “成本法”。从生产要素所有者获得收入,或从生产要素使用者支付成本的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把从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过程中所发生的雇员报酬、固定资产消耗、生产税和进口税净额、营业盈余(混合收入)相加。计算公式为:国内生产总值 = 雇员报酬 + 固定资产消耗 + 生产税和进口税净额 + 营业盈余(混合收入)。
按照这种核算方法,增加值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部分相加得到。国民经济各行业收入法增加值之和等于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
劳动者报酬指员工的工资和奖金收入等。生产税净额指生产税减去生产补贴后的余额。固定资产折旧是指资本物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不仅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的有形磨损,还包括资本老化带来的无形磨损。营业盈余是指生产企业可以赚到手的钱,相当于企业的营业利润加上生产补贴,再扣除从利润中开支的工资和福利等。

(三)支出法

支出法从货物和服务最终使用的角度,衡量所有常住单位核算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核算公式为 GDP = 最终消费支出 + 资本形成总额 +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用于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政府支出以及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总额,它反映本期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及构成。
消费支出通常用字母 C 表示,包括了购买耐用消费品(如家电、汽车等)、非耐用消费品(如食物、衣服等)和劳务(如医疗、旅游等等),特别注意的是,以上都是指居民的个人消费,并且对建造住宅的支出不包括在内。
投资支出通常用字母 I 表示,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的支出。这里的资本资产包括了厂房、住宅、机械设备以及存货。资本物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称为折旧。折旧不仅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的有形磨损,还包括资本老化带来的无形磨损。
政府购买通常用字母 G 表示,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例如雇佣政府公务人员、建设公共设施、提供国防等等。政府的所有支出可分为两个部分,其中的一部分即之前所说的政府购买,必须计入 GDP 中;而另一部分包括转移支付、公债利息等都不能计入 GDP,因为它们没有被用来购买最终产品或劳务。
净出口中字母 X 代表出口,字母 M 代表进口,则(X - M)就代表净出口。一国市场上的所有产品和劳务中,有一部分并不是在本国范围内生产的,而是从国外进口的,即为进口额。因此,用于购买这部分产品和劳务的收入并不能反映国内生产品的价值,不能计入本国 GDP;相反,还有一部分是被外国个人或机构所买去的,即为出口额。虽然是从国外流入的收入,但购买的是本国产品和劳务,反映的是国内生产品的价值,当然要计入本国 GDP。综上,只有净出口额才被计入 GDP 中,且它可能为正值,也可能为负值。
经济体的储蓄用字母 S 表示,指总产出减去总消费的差。即 S = GDP–(C + G)。把式子 GDP = C + I + G + (X - M) 进行变形就得到:S = I + (X – M) 可以调整为:S – I = X – M,即储蓄减投资等于总出口减总进口。

三、GDP 的历史起源

gdp是什么意思(图3)

生产总值的诞生源于经济危机迫使人们开始探索建立经济总量测度体系,这一历程分为三个重要阶段:先有国民收入(NI),再有国民生产总值(GNP),最终才有国内生产总值(GDP)。
一、国民收入的诞生
1929 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政府当时尚未建立官方统计体系,只能获得经济形势的零星信息,缺乏刻画经济全貌的关键指标,导致经济决策难以进行。1932 年,美国商务部内外贸易经济分析处与国民经济研究所的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进行合作,在 1940 年代初提出了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NI)的概念,并开创性地编制了 1929 - 1932 年全国国民收入数据,统计指标为 “国民收入”,为后面生产总值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二、国民生产总值的诞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国民经济从消费模式转向战时模式,单一的国民收入指标已经不能满足战时经济规划的编制。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GNP)的概念是由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在 20 世纪 30 年代提出的。受美国大萧条的影响,他开始研究国家收入和生产数据,致力于找到更全面的方式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在他的研究中,他考虑了国内居民在国外的经济活动以及国外居民在国内的经济活动,从而提出了国民生产总值的概念。他于 1937 年发表了题为《国民收入,1929–1935》的研究报告,详细阐述了他的理论和方法。国民生产总值的提出标志着经济学家们开始寻求更全面、更综合地度量国家经济活动的方式。但 GNP 并没有立即成为国际上广泛使用的经济指标。
三、国内生产总值的诞生
1965 年,为了更好地掌握生产结构特征,美国统计部门编制了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人们逐渐认识到国内生产总值在衡量国家经济运行规模方面的重要性。GDP 强调生产的增加值,通过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进行核算,分别从生产、分配、使用三个方面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成果。
从 GNP 到 GDP 的演变,反映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经济往来频繁,用 GDP 来代替 GNP 来反应一国的经济更加科学和便捷。GDP 只计算本国领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增加值,更能准确地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生产活动。
生产总值的诞生历程,是经济危机推动下人们对经济总量测度体系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从国民收入到国民生产总值,再到国内生产总值,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国家经济运行提供了重要的指标和工具。

四、GDP 的组成部分

gdp是什么意思(图4)

(一)消费

消费包括居民个人消费和政府消费。居民个人消费涵盖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类商品和服务支出,如食品、服装、住房、交通、医疗等。政府消费则指政府部门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支出。消费在宏观经济学中,指某时期一人或一国用于消费品的总支出。在 GDP 核算中,消费就是家庭部门的消费支出,指的是除购买新住房以外的最终的产品和服务支出。消费又包括有三大板块,分别是:耐用品消费,如汽车、电视等;非耐用品消费,包括食品、服装等;劳动力消费,如医疗、教育等。购买新住房不算是消费,而算是投资。

(二)投资

投资分为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包括企业购置新的厂房、设备、建筑物等,以及居民购买新住房。存货净值的变化就是存货投资,存货投资包括企业持有的原材料、零部件、最终物品库存的所有变动。在 GDP 计算中的投资是指企业投资,是与收入和利率有密切关系的。投资可以包括购买土地、建造房屋、购置机器设备、修建道路等等。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可以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和技术进步。

(三)政府购买

政府购买指各级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例如国防、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保健等方面的开支。政府购买大致有两种:从居民那里购买劳务;从企业或公司购买商品。政府购买是政府支出的一部分,政府支出中的转移支付、公债等部分不计入 GDP。

(四)净出口

净出口即出口减去进口。当一个国家的出口大于进口时,净出口为正,对 GDP 增长有积极贡献;反之则为负,对 GDP 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净出口,等于外国对国内生产物品的购买(出口)减去国内对外国物品的购买(进口),简而言之,净出口 = 出口 - 进口。一国的进出口贸易收支是其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一个国家国际收支的重要因素。当出口总值大于进口总值时,出现贸易盈余,称 “贸易顺差” 或 “出超”。当进口总值大于出口总值时,出现贸易赤字,称 “贸易逆差” 或 “入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