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文学知识

噤若寒蝉是什么意思

噤若寒蝉是什么意思(图1)

“噤若寒蝉” 形容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原指像冬季的蝉那样停止鸣叫。该成语出自《后汉书・杜密传》,东汉末期,杜密任太守等职期间,执法严明,对宦官子弟有恶必罚,有罪必惩。告老还乡后仍关心国事,常向地方官员推荐好人好事,揭发坏人坏事。而同乡好友刘胜辞官回乡后,奉行明哲保身的思想,闭门谢客,不问政事。当颍川太守王昱称赞刘胜是 “清高之士” 时,杜密直言刘胜像冷天的知了一声不吭,对好人不予举荐,对恶人坏事不敢揭露批评,只求自己平安无事,对国家不负责任,是个罪人。
“噤若寒蝉” 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含贬义。例如:“他看到那个吓人的画面后,噤若寒蝉地站在原地,一动不动。”“当知识分子对政治都噤若寒蝉时,国家的活力也就丧失掉了。”“这国家如此不自由民主,也难怪大家噤若寒蝉,不敢发表言论。”
蝉嘶于夏秋,不久即死。古人以为蝉到寒天,不能发声,乃以噤若寒蝉形容不敢作声。语本《后汉书・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其近义词有缄口结舌、守口如瓶;反义词有口若悬河、侃侃而谈、直言不讳。如:“自从被上司数落之后,他便噤若寒蝉,再也不敢发表意见了。”

二、近义词辨析

噤若寒蝉是什么意思(图2)

“噤若寒蝉” 与 “守口如瓶” 有别,前者多指由于害怕而不敢作声,后者多指由于谨慎而不肯多说。例如,在面对严厉的上司批评时,有的人会噤若寒蝉,因为害怕再次惹怒上司而不敢为自己辩解;而有的人则是守口如瓶,可能是出于对事情的谨慎考虑,觉得此时多说无益。
“噤若寒蝉” 的近义词还有缄口不言、仗马寒蝉、默不作声等。“缄口不言” 强调闭口不说话,如《明史・何遵传》中提到 “正德间,给事、御史挟势凌人,趋权择便,凡朝廷大阙失,群臣大奸恶,缄口不言”。“仗马寒蝉” 则比喻像皇宫仪仗中的立马和寒天的知了一样,一句话也不敢说,如《冷眼观》中 “一般仗马寒蝉,反得各居显要,尸位素餐”。“默不作声” 是指一句话也不说,如 “讨论会上,大家都对提出的问题踊跃发表意见,而他却一直默不作声”。

三、使用场景及语境

噤若寒蝉是什么意思(图3)

  1. 可用来形容在紧张或恐怖的情况下,人们因为害怕而保持沉默。比如面对权威或强大势力时,可能会噤若寒蝉,不敢发表意见或表达想法。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中,人们常常会因为各种原因而不敢发声。例如在公司的重要会议上,当领导提出一个颇具争议的决策时,一些员工可能会因为担心触怒领导而噤若寒蝉,不敢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又如在学校里,当严厉的校长在大会上讲话时,学生们可能会因为敬畏校长的权威而噤若寒蝉,不敢交头接耳或做出任何不适当的举动。
  1. 在课堂上,有的同学因为害怕回答问题而噤若寒蝉;在演讲比赛中,有的同学因紧张而噤若寒蝉;在面对老师的质问时,学生噤若寒蝉等。在课堂上,老师提出一个难度较高的问题后,可能会有一些同学因为害怕答错而噤若寒蝉,不敢举手回答。他们担心自己的答案会被同学嘲笑或者被老师批评,所以选择保持沉默。在演讲比赛中,有的同学可能因为紧张而噤若寒蝉,忘记了自己准备好的演讲内容。他们站在台上,大脑一片空白,嘴巴像被封住了一样,无法发出声音。而当面对老师的质问时,学生们可能会因为害怕受到惩罚而噤若寒蝉。他们低着头,不敢看老师的眼睛,心里默默祈祷老师不要点到自己的名字。

四、记忆技巧与延伸学习

噤若寒蝉是什么意思(图4)

记忆 “噤若寒蝉” 这个成语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想象自己变成一只在寒冷环境中因害怕而不敢发声的蝉。比如,在冬天的森林里,一只蝉因为害怕寒冷和未知的危险,紧紧地闭上嘴巴,不敢发出一丝声音,就像人在某些可怕的情况下噤若寒蝉一样。
还可以学习其他类似成语,如 “默不作声”“缄口不言”“仗马寒蝉” 等,扩展对沉默和保持安静的描述。“默不作声” 就像一个人在思考问题时,静静地不发出任何声音,全神贯注地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缄口不言” 则如同一个守着秘密的人,紧闭双唇,无论如何都不透露半点信息。“仗马寒蝉” 可以想象成在威严的宫殿中,仪仗队的马和寒天的知了一样,在庄重的氛围下不敢发出一点声响。这些成语都从不同角度表达了沉默的状态,通过对比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噤若寒蝉” 以及其他类似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