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中哪位霸主最先称霸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时代。
周天子势力衰弱,难以号令诸侯,各诸侯国之间征伐不断。
据《春秋》记载,东周时期的诸侯国仅在春秋时期就发动了四百八十多次军事行动。
“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经过长期的兼并战争,一百多个诸侯国仅剩下十余个较大的国家,这些国家为了霸权而相互讨伐。
后世对 “春秋五霸” 有两种不同说法:
一说 “五霸” 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另一说 “五霸” 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这两种说法的争议,引发了人们对于春秋五霸谁先称霸的好奇。
二、齐桓公称霸的历程
(一)成功即位
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襄公在位时荒淫无道,欺辱大臣,使得国家动荡不安。
作为齐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为躲避祸端,分别在外逃亡。
公子纠在管仲的帮助下逃往鲁国,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辅佐下前往莒国避难。
襄公十二年(前 686 年)— 桓公元年(前 685 年),齐襄公和公孙无知接连被杀身亡,齐国大臣们商议拥立国君之事。
由于公子小白从小就和高傒交好,于是齐国正卿高傒和国懿仲私下通知公子小白前往齐国。
鲁国得到公子无知身亡的消息后,也派遣军队护送公子纠返回齐国,并且让管仲在莒国前往齐国的道路上进行埋伏。
管仲一箭射中了公子小白的带钩,小白假装中箭身亡误导管仲,使管仲将小白死亡的消息传回鲁国。
随后公子小白便搭载着温车快速赶回齐国,又有高傒和国懿仲在齐国内接应他,于是先一步成为国君。
(二)重用管仲
当初齐桓公发兵攻打鲁国的真实意图就是想要将管仲杀死,但鲍叔牙表示管仲是能使任何一个国家走向强盛的人才。
于是齐桓公假借仇恨之名将管仲从鲁国要回,从而任用他,管仲也是知道了齐桓公的意图才自己请求被鲁国囚禁起来送到齐国。
鲍叔牙前往迎接管仲,一进入堂阜就将管仲身上的刑具卸下,让他沐浴更衣除灾祈福之后再去面见齐桓公。
齐桓公用规格很高的礼节和丰厚的礼遇招待了管仲,并且任命他为大夫,负责处理政事。
(三)成就霸业
- 北杏会盟及灭遂国,展现齐桓公的权威。
齐桓公五年(前 681 年),齐桓公为了平定宋国内部的动乱而邀请宋、陈国的国君在齐国的北杏举行了北杏会盟,受邀的遂国拒绝出席。同年夏天,齐国攻打遂国并使其灭亡。
- 柯邑会盟,归还鲁国土地赢得诸侯信任。
同年,齐国的军队征讨鲁国并且获胜,于是鲁庄公割让遂邑一地来请求与齐国讲和,齐桓公同意了,和鲁庄公在柯邑相见并且缔结盟约。就在齐桓公即将与鲁庄公签订盟约的时候,被鲁国臣子曹沫在祭坛上用匕首挟持,曹沫要求他归还齐国侵占鲁国的土地,齐桓公答应之后曹沫才把匕首拿走,回到自己的位置上。但齐桓公感到后悔,想要杀掉曹沫并且不归还鲁国的土地。管仲以违背诺言会失去诸侯们的信任和天下人的支持的道理劝阻齐桓公,于是齐桓公将曹沫三次战败丢失的鲁国土地全部还给了鲁国。诸侯们知道这件事情之后,纷纷因为信任而想要归顺齐国。
- 伐宋及甄邑会盟,走上称霸之路。
次年,宋国背叛了北杏盟约,齐国在请求周天子讨伐宋国,于是周天子答应齐桓公要求,派大夫单伯带部分兵力,会同齐、陈、蔡三国合兵伐宋,宋国归顺。桓公七年(前 679 年),宋、陈、卫、郑国的国君和齐桓公在甄邑缔结盟约,齐桓公自此走上了称霸之路。
- 幽地会盟,被推举为盟主,确立霸主地位。
次年,齐国又召集鲁、宋、陈、卫、郑、许、滑、滕等国在幽地会盟。会上大家再次推举齐桓公为盟主,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四)尊王攘夷
- 救援燕国,割地赠燕,树立威望。
桓公二十三年(前 663 年),山戎进犯燕国,齐桓公受到燕国的求助之后指挥军队进攻山戎,一直将山戎驱赶到孤竹。燕庄公很感激地将齐桓公一路送到齐国范围内,齐桓公表示只有天子才能享受到诸侯送行至国境外的待遇,于是将燕庄公走到的地方都割送给燕国作为回礼。并且让燕庄公重新朝贡周天子,其他诸侯知道这件事情之后都表示服从齐国。
- 葵丘会盟,达到霸业巅峰,获得周天子赏赐。
公元前 651 年,齐桓公召集各诸侯国订立盟约,周天子也派人参加,从而确立了齐国霸主的地位,标志着齐桓公霸业达到了巅峰。
三、齐桓公称霸的意义
齐桓公称霸对当时历史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维护中原文明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中原华夏诸侯苦于戎狄等游牧部落的攻击。齐桓公打出 “尊王攘夷” 的旗号,北征戎狄,南伐楚国。例如,桓公二十三年(前 663 年),山戎进犯燕国,齐桓公指挥军队进攻山戎,一直将山戎驱赶到孤竹,保护了燕国,也遏制了北方落后民族对中原先进文化的掠夺性破坏。同时,齐桓公帮助邢国和卫国复国,归还燕国被占去的土地,这些举措都为维护中原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确立霸主会盟形式齐桓公开创了利用会盟来召集诸侯确立霸主地位的形式。从北杏会盟到葵丘会盟等一系列会盟活动,齐桓公逐步确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在会盟中,诸侯们共同制定盟约,遵守一定的规则,如 “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 等,主要围绕维护宗法制度和各国国内秩序。这种会盟形式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也为后世的政治格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稳定政治格局齐桓公称霸稳定了春秋时期的混乱局面,维护了诸侯之间的秩序。通过多次会盟,齐桓公惩罚背盟之国,树立了会盟的权威性,扩大了在广大诸侯间的威信。例如,宋国背叛北杏盟约后,齐国在请求周天子讨伐宋国,宋国归顺。桓公七年(前 679 年),宋、陈、卫、郑国的国君和齐桓公在甄邑缔结盟约,自此走上了称霸之路。次年的幽地会盟,大家再次推举齐桓公为盟主,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四)推动文化交流融合齐桓公称霸促进了夷夏文化、各地域文化的交流融合。在其称霸过程中,齐国与其他诸侯国之间的往来频繁,不同文化相互碰撞、交流。同时,齐桓公推崇周王室的礼乐制度,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促进了各地区的文化多样性和创新。
总之,齐桓公称霸在维护中原文明、确立霸主会盟形式、稳定政治格局和推动文化交流融合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对当时的历史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结论
齐桓公作为春秋五霸之首最先称霸,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优越的先天条件与良好的政治基础
- 齐国具备强大的经济基础。地处华北平原,土地肥沃,农业发达,又因靠海而拥有丰富的渔、盐资源。通过控制食盐专卖,齐国在不增加赋税的情况下获取了大量财政收入,吸引各国商人前来投资,国家财富迅速积累。
- 前人奠定良好基础。祖父齐前庄公在位 64 年,虽未对外扩张,但使齐国进入休养生息阶段,国力得以恢复。他沿用姜太公策略,促进经济繁荣,吸纳人才,为管仲变法创造有利条件。父亲齐僖公开创联合诸侯、尊王攘夷的思路,多次主持会盟,与中原诸侯国结下良好关系,为齐桓公称霸铺平道路。
二、卓越的领导才能与用人智慧
- 齐桓公自身具备卓越的才华和领导能力。他虽有贪图享乐等人性弱点,但也心怀天下、放权贤臣。在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后,能听取鲍叔牙建议,放下仇恨重用管仲,体现出非凡的权衡之术和宽广胸怀。
- 重用管仲,深信不疑。管仲作为千古名相,提出 “仁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的理念,辅佐齐桓公在政治上尊周亲邻,率诸侯事周,以 “尊王攘夷” 为政策,进行一系列改革。实行兵民合一、军政合一制度,制造发行货币,设立渔业和盐业税收制度,接济困苦百姓,优待提拔有才之士,使齐国百姓愉悦,国家逐渐强盛。
三、正确的战略决策与外交策略
- 树立威望。通过北杏会盟及灭遂国,展现齐国权威;柯邑会盟,归还鲁国土地赢得诸侯信任;伐宋及甄邑会盟,走上称霸之路;幽地会盟,被推举为盟主,确立霸主地位。
- 尊王攘夷。救援燕国,割地赠燕,树立威望,让其他诸侯表示服从齐国;葵丘会盟,达到霸业巅峰,获得周天子赏赐。以 “尊王攘夷” 的旗号,多次大会诸侯,扶助弱小国家对抗外族入侵,形成强大联盟体系,提高齐国声望,巩固霸主地位。
齐桓公在春秋时期的历史地位举足轻重。他称霸的时间最早,霸主地位最为巩固,功业也最为显赫。开创了利用会盟来召集诸侯确立霸主地位的形式,同时通过 “尊王攘夷” 的旗号守护了中原文明,维护了天下政局的稳定。在维护中原文明方面,北征戎狄,南伐楚国,保护燕国、邢国、卫国等,遏制了北方落后民族对中原先进文化的掠夺性破坏。在确立霸主会盟形式上,从北杏会盟到葵丘会盟等一系列会盟活动,逐步确立自己的霸主地位,为后世政治格局产生一定影响。在稳定政治格局方面,通过多次会盟,惩罚背盟之国,树立会盟权威性,扩大在诸侯间的威信。在推动文化交流融合方面,称霸过程中促进了夷夏文化、各地域文化的交流融合,推崇周王室礼乐制度,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促进各地区文化多样性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