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易患人群知多少
具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尤其是一级亲属有糖尿病者,因遗传基因影响更易患糖尿病,糖尿病具有一定家族聚集性。
研究表明,糖尿病本身并不会遗传,遗传的是糖尿病的易感体质。
2 型糖尿病与多种基因突变有关,具有更好的遗传性,常表现为家族聚集性。即有糖尿病阳性家族史的人群,其糖尿病患病率显著高于家族史阴性人群。
而父母都有糖尿病者,其子女患糖尿病的机会明显高于普通人。
遗传学的研究表明,糖尿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导致糖尿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调节血糖的基因组合异常。
在调查中发现,糖尿病人的亲属比非糖尿病人的亲属,糖尿病的发病率要高很多。
糖尿病患者的父母有糖尿病者为 8.33%,其亲属糖尿病的发病率为 1.62% 到 5.85%。
一般认为隐性遗传常隔代,或者隔数代,糖尿病人遗传给下一代的,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容易发生糖尿病的体质遗传,也就是基因突变,临床上称之为糖尿病易感性。
糖尿病易感者对胰岛素的适应能力很差,很容易发生糖尿病。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特别是一级亲属患有糖尿病的,发生糖尿病的可能性较一般人高。建议相关人士可定期监测血糖,并采取控制体重等措施预防糖尿病。
若早期发现糖尿病,可及时采取措施,有效防止病情进展。
二、不良生活方式隐患
(一)饮食不节制
高油高糖饮食是引发糖尿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疾病,主要是由于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不良导致血糖增高。
长期摄入高脂、高糖食物会给胰腺带来负担,导致分泌胰岛素的 β 细胞功能降低,无法产生必要量的胰岛素以保持血糖稳定,从而导致糖尿病。
例如,长期食用糖果、蛋糕等高糖食物以及油炸食品等高脂食物,会使体内总体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代谢异常,从而使身体变得不敏感于胰岛素的作用。
除此之外,高油高糖的饮食导致肥胖也是糖尿病的一个主要风险因素。
据统计,长期高糖、高脂饮食的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比正常饮食人群高出 30% 左右。
(二)缺乏运动
缺乏运动导致肥胖,而肥胖是发生糖尿病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缺乏运动会导致肌肉组织的敏感性下降,影响血糖的调节,容易出现高血糖情况。适当的运动可以刺激胰岛素受体的活性,增加胰岛素敏感性,调节血糖水平。同时,运动可以改善体内代谢水平,降低身体内炎症水平,提高心血管健康。对于预防糖尿病也有积极的意义。研究表明,每周进行至少 15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的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比缺乏运动的人群低 25% 左右。
(三)酗酒危害
酗酒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极大。乙醇对糖代谢的影响与机体的营养状况有关,状态较好时饮酒可促进血糖升高,饥饿及营养状态欠佳时饮酒则无升糖作用甚至使其下降。肝糖原储存充足时,酒精可促进糖原分解抑制葡萄糖利用使血糖升高,而当肝糖原储存不足是糖异生受阻,易发生低血糖。过量饮酒可以发生高脂血症主要改变为血中的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长期饮酒会引起营养缺乏以及对肝脏不利。常饮酒可使血糖失控,糖尿病患者在饮酒时进一些糖类食物血糖即可升高使糖尿病失去控制。糖尿病因过量饮酒引起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并非罕见,除酒的因素外,常与饥饿、感染、中断治疗、过量摄食一起构成诱发因素。
三、其他疾病关联风险
高血压、心脑血管病变、高脂血症等疾病与糖尿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患有这些疾病的患者,糖代谢调节能力受影响,更易患糖尿病。
(一)高血压与糖尿病
长期的高血压有可能诱发糖尿病。有研究表明,约 50%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而胰岛素抵抗是 2 型糖尿病的常见病因之一,这就使得高血压患者极易诱发糖尿病。虽然不能单纯地说高血压一定会引起糖尿病,但高血压患者比正常人患糖尿病的概率高。高血压和糖尿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两大慢性疾病,多数患者两病兼具,两者可能存在共同的遗传基因。同时,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与胰岛素抵抗有关,高血压患者一旦发现有血糖异常升高的情况应立即就医,做好全面的治疗以及血压血糖的综合管控。
(二)心脑血管病变与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更容易患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反过来,冠心病患者也更容易患糖尿病,这两者是相关的。高血压作为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与糖尿病的关系更为密切。因为高血压和糖尿病都是代谢综合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很多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中近七成死于心脑血管病,如把人的健康比作河流,糖尿病处在上游,那么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则处在下游。血糖代谢的紊乱,会损伤血管内膜,进而导致血管壁局部的脂肪沉积、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最终形成堵塞血管的斑块。当血管中的斑块破裂时,就会诱发诸如冠心病、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严重的血管病变。
(三)高脂血症与糖尿病
糖尿病的患者容易出现高脂血症,而高脂血症的患者并不容易得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患者容易引起动脉硬化,导致出现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外周血管疾病。糖尿病引起的血脂谱异常分为两种,一种是继发性的血脂谱异常,比如 1 型糖尿病的患者,在血糖控制达标以后血脂谱常常可以恢复正常;2 型糖尿病可以和原发性高脂血症伴发,也可以在发生糖尿病以后诱发血脂异常。此外,高脂血,特别是甘油三酯的升高,会导致体内游离脂肪酸浓度的上升。游离脂肪酸产生脂毒性,损伤脂肪细胞,包括胰岛 b 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同时伴有胰岛素抵抗,这两个因素也是糖尿病发病的中心机制。国内外大型流数据证实,高脂血症患者,特别是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相对于普通患者明显增加糖尿病发病率。
四、特殊药物使用后果
使用糖皮质激素、利尿剂等特殊药物者容易发生糖尿病。
(一)糖皮质激素与糖尿病
糖皮质激素是一种升血糖激素,可促进糖异生过程和糖原分解,从而拮抗胰岛素的作用,使血糖升高。非糖尿病患者由于各种原因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时,会引起糖代谢异常,甚至糖尿病。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引起的糖尿病称为类固醇糖尿病。对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发生糖尿病有两种情况,一是原有隐性或临床糖尿病者,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病情诱发或加重;二是纯属糖皮质激素不良反应,即继发性糖尿病。如病情许可则尽量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而加用免疫抑制剂。这些病人糖皮质激素减量或停药后空腹血糖恢复正常。对病情活动而必须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病人,如空腹血糖及餐后 2 小时血糖较高,可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同时控制饮食,并合用胰岛素等降血糖药物。
(二)利尿剂与糖尿病
一些利尿剂药物,尤其是某些高剂量的利尿剂,会影响身体的葡萄糖代谢,使得血糖水平升高。这种情况下,如果服用持续时间较长,可能会诱发糖尿病。大剂量使用利尿剂的患者,容易诱发糖尿病,主要见于糖耐量异常和胰岛素抵抗。利尿剂作为临床常用的药物,如使用不当,可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其中包括对糖代谢的影响。大多数报告氢氯噻嗪长期应用可引起脂肪代谢紊乱,主要是影响脂肪酶的活性,使甘油三酯分解代谢减少,甘油三酯升高;也可引起轻度胆固醇增加,同时还可能出现糖耐量异常和胰岛素抵抗,容易诱发糖尿病。在用药的时候,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利尿剂种类和剂量。对于一些已经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我们需要谨慎选择利尿剂,避免其对血糖产生的影响。此外,糖尿病可以由一些特定的药物引起,还包括类固醇类药物、抗精神病药物、免疫抑制剂、某些抗生素等。例如,类固醇类药物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过量使用会影响胰岛素的释放和胰岛素敏感性,从而导致血糖水平升高;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奥氮平等,会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加重糖尿病病情;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甲氨蝶呤等,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减弱胰岛素敏感性;某些抗生素如链霉素、头孢类等,会干扰胰岛素和葡萄糖的代谢,导致血糖升高。总的来说,以上这些药物可能引起糖尿病,但不是所有人都会出现这种不良反应。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应该仔细阅读说明书,遵循医生的建议,并定期检查血糖水平。如果出现血糖异常,应尽早告知医生,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五、特定人群患病可能
(一)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各项生理机能逐渐衰退,40 岁以上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明显增高,尤其是体重超标的人。研究表明,男人 > 40 岁、女人 > 50 岁属于糖尿病高发人群。年龄越大,胰岛功能的衰竭就会越明显,胰岛素分泌相对减少,糖代谢能力下降,从而更容易产生糖尿病。中老年人如果同时存在肥胖、胰岛素抵抗等情况,患糖尿病的几率会进一步增加。因此,40 岁以上人群应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定期进行体检,包括血糖检测等项目,以便早期发现糖尿病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二)糖尿病前期病史者
有糖尿病前期病史,即血糖比正常人高但未达糖尿病诊断标准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显著增加。这些人群的血糖水平已经处于异常状态,表明其身体的糖代谢调节能力出现了问题。如果不加以注意,继续保持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很容易发展为糖尿病。例如,有糖耐量异常的人群,其胰岛素分泌或作用存在一定缺陷,若不及时调整生活方式,约有一定比例的人会在未来几年内发展为糖尿病。对于这类人群,应积极采取措施,如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定期监测血糖等,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三)肥胖超重人群
肥胖或超重者,特别是向心性肥胖者,患糖尿病的风险极高。肥胖主要是通过增加胰岛素抵抗而引发糖尿病。肥胖症人群空腹及餐后血浆胰岛素增高,既具有高胰岛素血症,C 肽分泌增加,同时又存在胰岛素抵抗,造成糖耐量减低或糖尿病。首先,肥胖者脂肪细胞肥大,脂肪细胞上受体的密度减低,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容易升高。其次,肥胖者活动不便,体力活动减少,代谢减慢,血糖水平容易升高。再次,肥胖者往往同时伴有高血压和高脂血症,患者的血粘滞度也升高,这又是导致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据统计,肥胖人群患糖尿病的几率是正常体重人群的数倍。
(四)特定妊娠女性
- 年龄超过 30 岁的妊娠女性易患糖尿病。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的代谢功能逐渐下降,孕期激素水平的变化对糖代谢的影响也更为明显。
- 曾有过巨大儿分娩史的女性患糖尿病的风险增加。巨大儿的产生往往与孕期高血糖有关,这表明孕妇在孕期可能存在糖代谢异常。如果再次怀孕,患糖尿病的可能性会增大。
- 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女性易患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除了过度肥胖以外,还有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再加上体重在妊娠期间增长过快,都是孕妇患糖尿病的重要因素。
- 有妊娠期糖尿病病史者再次怀孕时患糖尿病的几率也较高。这些孕妇在之前的孕期已经出现过糖代谢异常,身体对血糖的调节能力可能存在一定问题,再次怀孕时更容易发生糖尿病。
(五)血压异常人群
高血压患者或正在接受高血压治疗的人群易合并血糖升高,增加患糖尿病风险。高血压并发糖尿病的病人,常常有共同的病理生理特点,即胰岛素抵抗。原发性高血压症人群中,有不少病人血糖水平和血浆胰岛素水平均高于正常人群,体内对胰岛素产生了抵抗,使之无法施展降血糖本领,胰岛素分泌过多势必造成高胰岛素血症。高胰岛素血症促使肾小管钠重吸收、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血管阻力增大、血脂升高、动脉血管硬化变窄,又使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对升压物质敏感,导致高血压。同时,高血压患者由于脂肪堆积、血管壁增厚变硬、弹性减退等,会导致局部组织缺血缺氧,亦会促使糖尿病病情加重。
(六)久坐少动人群
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群代谢缓慢,易患糖尿病。久坐会影响身体的代谢和内分泌功能。长时间坐着会减缓身体的代谢速度,导致身体无法有效地利用葡萄糖,从而导致血糖升高。久坐还可能影响身体的内分泌系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从而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此外,久坐的生活方式通常伴随着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缺乏运动,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体重增加和肥胖,而肥胖是糖尿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为了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建议经常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避免长时间久坐。
(七)特殊用药人群
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激素类药物的人群易患糖尿病。许多精神药品可引起高血糖,如奥氮平、氯氮平等。这类药物均可不同程度地产生胰岛素抵抗、降低胰腺 β 细胞的反应性,从而引起高血糖。糖皮质激素是参与血糖反向调节的重要激素,通过促进脂肪生成和糖原异生、减少机体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减少糖原合成等而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导致血糖浓度的升高。如醋酸可的松、泼尼松等。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应密切关注血糖变化,定期进行血糖检测,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