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医疗健康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定义是什么?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表现为全身微血管内广泛血栓形成和出血倾向。DIC通常由感染、创伤、恶性肿瘤等疾病引发,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因和凝血异常进行综合管理。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定义是什么?(图1)

1.DIC的病理机制

DIC的发生与凝血系统过度激活密切相关。在疾病状态下,机体释放大量促凝物质,激活凝血级联反应,导致微血管内广泛血栓形成。同时,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消耗,引发继发性纤溶亢进,最终导致出血倾向。DIC的病理过程包括凝血系统激活、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消耗和继发性纤溶四个阶段。

2.DIC的病因分类

DIC可由多种疾病引发,主要分为以下几类: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病毒感染;恶性肿瘤如急性白血病、转移癌;产科疾病如胎盘早剥、羊水栓塞;创伤如严重烧伤、挤压伤;其他如急性胰腺炎、急性溶血等。这些疾病通过不同机制激活凝血系统,最终导致DIC发生。

3.DIC的临床表现

DIC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包括出血、微循环障碍和器官功能障碍。出血表现为皮肤瘀斑、黏膜出血、伤口渗血等;微循环障碍可导致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器官功能障碍常见于肾脏、肺脏、肝脏等。DIC的临床表现与基础疾病、凝血异常程度密切相关。

4.DIC的诊断标准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定义是什么?(图2)

DIC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主要诊断标准包括:血小板计数减少、纤维蛋白原降低、D二聚体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制定了DIC评分系统,通过量化评估凝血指标,提高诊断准确性。

5.DIC的治疗策略

DIC的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因和凝血异常进行综合管理。原发病治疗包括抗感染、抗肿瘤、创伤处理等;凝血异常治疗包括抗凝治疗、补充凝血因子、抗纤溶治疗等。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病情个体化制定。

6.DIC的预后评估

DIC的预后与基础疾病、治疗时机密切相关。及时诊断、积极治疗可改善预后。预后评估指标包括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水平、D二聚体水平等。DIC患者需密切监测凝血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7.DIC的预防措施

DIC的预防需重视基础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高危患者,如严重感染、恶性肿瘤、创伤等,需密切监测凝血指标,及时干预。预防性抗凝治疗可能降低DIC发生风险,但需权衡利弊。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定义是什么?(图3)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危及生命的凝血功能障碍,需及时诊断、积极治疗。临床医生需提高对DIC的认识,掌握其诊断标准和治疗策略,改善患者预后。对于高危患者,应加强监测,采取预防措施,降低DIC发生风险。通过多学科协作,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可提高DIC的救治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