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堵的血管可以疏通吗
作者:小编 • 更新时间:2024-11-21 00:33:54 •浏览:
心梗,即心肌梗死,是由于长时间缺血导致的心肌细胞死亡。通常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冠状动脉的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出现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继而出现心肌细胞死亡,属于急性冠脉综合征。
当血管堵塞时,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比如,血管堵塞 90%可能会导致大面积心肌梗死,情况十分危急。若没有得到及时救治,在数小时内就可能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心衰或休克,从而导致死亡。但如果急性期得到及时治疗,如介入治疗等,病死率可降到 4% 左右。到了稳定期,规范服用二级预防药物,按期复查,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生存期可达数十年。
心肌梗塞的危害很大,患者会出现持续性的胸闷、胸痛、憋气、呼吸困难、大汗淋漓、濒死感等症状。大面积的急性心肌梗塞甚至可以发生猝死。心梗以后还有可能引起心律失常、心脏扩大、心功能衰竭,甚至形成室壁瘤,影响心脏正常的舒张收缩功能。
总之,心梗血管堵塞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
二、急性心梗血管疏通方法
(一)及时就医的重要性
急性心梗发作时,迅速就医至关重要。因为时间就是生命,每一分每一秒的拖延都可能导致病情的急剧恶化。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不论是心电还是血流动力学都处于较不稳定的阶段,可能突然发生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危及生命,也可能出现严重的心衰、心源性休克,预后险恶。只有及时就医,才能在有经验的医护人员密切配合下,进行保护心肌、扩张冠状动脉、止痛及给氧等一系列处理,为挽救濒死心肌、防止梗死扩大争取宝贵的时间。
(二)药物溶栓与介入治疗
在急性心梗发作后的 24 小时内,可以通过药物溶栓或介入方法开通血管。
药物溶栓是对急性心梗的病人用溶栓药物溶解冠脉内的血栓,使血流再通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溶栓药物有尿激酶、链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药物溶栓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不能在 120 分钟内进行直接 PCI 的情况。力争在 10 分钟给予病人溶栓药物。溶栓再通的判断标准可以根据冠脉造影观察血管再通情况直接判断(TIMI 达到 2、3 级者表明血管再通),或根据心电图抬高的 ST 段于 2 小时内回降 > 50%、胸痛 2 小时内基本消失、2 小时内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酶峰提前出现(14 小时内)等间接判断血栓是否溶解。溶栓治疗的成功率约为 92%,但溶栓治疗也存在一定风险,如出血等。
介入治疗是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起病 3~6 小时,最多在 12 小时内,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使得心肌得到再灌注。介入治疗的成功率较高,入院后 90 分钟内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其成功率已高达 96% 左右。如果有条件能够进行 PCI 手术介入治疗,患者成功率会更高,甚至达到 100%。介入治疗具有血管开通率高、减少心肌坏死等优点,但手术也有一定风险,如支架远端血管撕裂、支架内血栓形成、支架在植入过程中脱落等。不过对于有经验医生和心脏中心来说,支架术并发症发生率极低。
三、陈旧性心梗血管疏通挑战
(一)血栓机化与钙化难题
陈旧性心梗由于血栓形成时间较长,多数血栓已机化,甚至出现钙化。这给血管疏通带来了极大的难题。机化的血栓质地较硬,与血管壁紧密结合,难以通过常规的方法溶解或移除。钙化的血栓更是增加了血管的硬度和脆性,使得开通血管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据统计,陈旧性心梗患者中,血栓机化和钙化的比例可高达 70% 以上。这意味着大部分陈旧性心梗患者在面临血管疏通时,都要面对这一巨大挑战。
(二)介入与搭桥的尝试
对于陈旧性心梗患者,可以通过介入方法尝试开通相应闭塞血管,或者考虑心肌搭桥治疗。然而,这两种方法的成功率都比较低。
介入治疗是通过冠状动脉 CT 造影判断梗死相关血管血栓形成,然后尝试用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的方法开通血管。但由于陈旧性心梗的血栓形成时间长,多数血栓已机化甚至钙化,介入治疗的成功率仅为 30% 左右。
心肌搭桥治疗是将一根取自动脉或者静脉的血管桥接在冠状动脉阻塞区域的上方,从而恢复心肌血流。虽然心肌搭桥治疗可以改善梗死区以外的心肌缺血症状,但对于陈旧性心梗本身的改善作用有限,且手术风险较大。据相关数据显示,心肌搭桥治疗陈旧性心梗的成功率也只有 40% 左右。
总之,陈旧性心梗血管疏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无论是介入治疗还是心肌搭桥治疗,成功率都较低。因此,对于陈旧性心梗患者,预防再次发作至关重要。同时,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式。
四、其他应对措施
(一)生活习惯调整辅助治疗
心梗患者必须配合做好生活习惯调整,这对于降低再次心梗风险至关重要。吸烟是心梗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心梗后不可以继续抽烟。有充分证据说明吸烟可以导致冠心病、脑卒中和外周动脉疾病,而戒烟可以显著降低这些疾病的发病和死亡风险。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功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梗后再梗死和死亡率。据统计,心梗后继续吸烟的患者,其再梗死和死亡率会增加一倍。因此,强制性戒烟是心梗患者二级预防的关键措施之一。
控制饮食也是重要的生活习惯调整措施。患者应遵循低盐、低脂、低糖、高纤维的 “三低一高” 原则,控制体重,减少总脂肪、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合并高血压或者糖尿病者应予以适当的控制,控制血糖可以减少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并发症的进展。鼓励患者达到和保持理想的体重,减轻体重有助于降低心梗风险。
此外,患者还应适当进行体力活动和锻炼,可以采取步行、体操、太极拳、气功等锻炼方法以增强体质。但要注意掌握好运动量,运动中如果有心前区不适发作,应当立即终止运动。运动量要循序渐进,尤其出院早期运动量一定要适当,要根据体力恢复情况和心功能的情况,来逐步的增加运动量。
(二)不同情况的治疗选择
治疗方案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病情、体质等因素,由医生评估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对于急性心梗患者,在发病 3~6 小时内,最多在 12 小时内,应首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使得心肌得到再灌注。如果患者不能在 120 分钟内进行直接 PCI,可以考虑药物溶栓治疗。对于陈旧性心梗患者,可以通过介入方法尝试开通相应闭塞血管,或者考虑心肌搭桥治疗。但这两种方法的成功率都比较低,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
对于一些病情较为复杂的患者,可能需要综合考虑多种治疗方法。例如,对于合并有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可能需要在治疗心梗的同时,兼顾其他疾病的治疗。对于体质较弱的患者,可能需要选择相对较为保守的治疗方法,以降低手术风险。
总之,心梗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评估和选择,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