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一次高危性行为会感染吗
作者:小编 • 更新时间:2024-12-02 00:42:05 •浏览: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正面临着艾滋病感染的严峻挑战。目前,我国大学生感染艾滋病人数占总感染人数比例较高。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感染艾滋病人数占总艾滋病感染人数 25% 左右,且感染率呈上升趋势。例如,北京市大学生艾滋病感染率高达 10%。
每年全国发现 3000 多例大学生感染艾滋病,感染率较高,且绝大多数是通过男男性行为感染。这主要是因为直肠黏膜特别脆弱,男男性行为容易使其破损,从而增加了感染艾滋病的风险。此外,北京大学生艾滋病毒感染者达 722 例,男生占 98.48%,传播途径以男男同性传播为主,比例为 86.70%。
大学生艾滋病感染现状令人担忧,这不仅严重威胁着学生的身体健康,也对家庭的和谐以及社会的稳定造成了巨大影响。各高校应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控工作,加强艾滋病防控、性和生殖健康教育,开设科学、系统的性与生殖健康课程,并纳入教学计划和年度考核内容。同时,加强教师的培训和知识储备,为学生的健康人生答疑解惑。
二、高危性行为的界定
高危性行为一般指容易感染性传播疾病的性行为,如无保护性行为、同性性行为、有多个性伴侣等。
高危性行为是指容易引起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性行为。主要包括与陌生人进行无保护措施的性接触、与患有艾滋病的人群进行性接触、多个性伴侣、男男之间有性接触等行为。
- 与陌生人进行无保护措施的性接触:与陌生人性交时没有使用安全套,或安全套破损、脱落,有感染艾滋病的风险,属于高危性行为。大学生处于性活跃群体,对异性的好奇以及对新鲜事物的探索可能导致他们与陌生人发生性行为,而如果没有采取保护措施,就会面临极大的感染风险。
- 与患有艾滋病的人群进行性接触:在和患有艾滋病的患者进行性接触时,会与其体液或生殖器接触,有感染疾病的风险,是高危性行为的一种。大学生可能由于对性伴侣的健康状况不了解,而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与艾滋病患者发生性行为。
- 多个性伴侣:多个性伴侣时,接触的人群比较多,接触的范围大,因此感染艾滋病的风险也会升高,属于高危性行为之一。大学生中部分人可能存在性观念较为开放,同时交往多个性伴侣的情况,这无疑增加了感染艾滋病的几率。
- 男男之间有性接触等:男同性恋者的性接触一般是肛交,肛肠黏膜延展性差,更易破损感染,可使得感染艾滋病的风险增加,是高危性行为的一种。研究指出,男男性行为(MSM)大学生在性行为上面临更高的 HIV 和性病感染风险。与仅与女性发生性关系的男性(MSW)学生相比,更大比例的 MSM 学生报告知道男男性行为是中国学生中 HIV 传播的主要方式,感觉到 HIV 感染的风险,高避孕决策量表得分,与≥5 个随意性伴侣发生性行为,在线寻找随意伴侣,随意性行为前饮酒,与固定伴侣发生性行为,参与商业性行为,以及访问诊所进行自愿咨询和检测(VCT)。然而,MSM 学生在与随意性伴侣发生性行为时,使用避孕套的频率较低。
高危性生活或高危性行为,一般是指无保护性行为,并且在不知情对方有没有病的情况下发生的性行为。高危性行为中所谓的 “危” 指的是感染疾病的风险,尤其是感染性传播疾病,包括艾滋病的风险。所以高危指的是不是单一性伴,如多个性伴,或不清楚对方是不是有艾滋病、性病,或根本没有采取保护措施,而对方连自己有没有病,自己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发生的性行为。大学生感染艾滋病毒的途径最主要就是性行为传播,由于传统性教育的缺失,大学生对于性不再那么隐晦,经常会发生陌生男女之间的高危性行为。
高危性行为不是只发生在男性和女性之间,男性和男性之间发生的无保护接触,其实风险比男性和女性之间的风险还要高。比如研究指出,在中国,与男性发生性关系的男性(MSM)群体中 HIV 感染率远高于普通人群,特别是在大学生中,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总之,高危性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较为常见,包括无保护性行为、同性性行为、多个性伴侣等,这些行为都大大增加了感染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的风险。
三、一次高危性行为感染几率分析
1. 有防护措施情况:如果在进行性生活时做好了防护措施,如佩戴安全套,并且性行为后及时清洗外阴或生殖器,可能不会被感染。
安全套作为一种有效的物理屏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性传播疾病的感染风险。当大学生在进行性行为时正确使用安全套,并在事后及时进行清洁,能够减少病原体接触身体的机会,从而降低感染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的可能性。但需要注意的是,安全套的使用必须正确规范,否则仍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
2. 无防护措施情况:如果在进行性生活时没有做好保护措施,就有可能会感染。男男同性传播感染几率较高,可达到 1%-2%,异性之间的性传播感染的几率大概是 1‰-2‰。性行为双方如有其他疾病,如局部有其他性病感染也会大大增加感染 HIV 的几率。
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一次无防护措施的高危性行为确实存在感染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的风险。男男同性之间的性行为由于其特殊的方式,如肛交等,使得直肠黏膜更容易破损,从而为艾滋病病毒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感染几率相对较高。而异性之间的性传播感染几率虽然相对较低,但仍不可忽视。如果性行为双方中一方或双方患有其他性病,如梅毒、淋病等,会导致局部黏膜破损,这会大大增加感染 HIV 的几率。例如,性行为的直接接触是性病的主要传染途径,不接性关系的受感染的机会可随着性交频繁而增加,与患有梅毒疾病的人性交一次平均感染率为 30%,二次为 60%,三次为 90%。这种途经感染可占全部病例的 95% 以上。如果是一次无保护的男男性行为,主动方被感染的风险约为 1%,而接受方被感染的几率则约为 2%;在一次无保护的异性性行为中,男性传染给女性概率为 1/200 - 1/2000,女性传染给男性几率为 1/700 - 1/3000。如果性生活的一方有艾滋病,一次高危行为感染艾滋病的概率大概在千分之三左右;如果性生活的双方都没有艾滋病,一次高危行为感染艾滋病的概率为零。
总之,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一次高危性行为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避免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四、大学生高危性行为案例
1. 国内案例:如北京海淀区公布的 10 例学生艾滋病患者感染案例,涉及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因各种高危性行为感染艾滋病。
北京海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方微信 “海淀疾控” 曾公布了 10 例学生艾滋病患者的感染案例。
案例 1:19 岁大二男学生,皮疹到医院看病确诊梅毒,医生建议查 HIV 抗体,结果初筛阳性。患者大二时来到北京,在学校附近的同志活动点与一个 50 多岁的男性发生了 2 次被动无套肛交。
案例 2:21 岁大三男学生,因发生过不安全性行为到地坛,主动监测 HIV 抗体,初筛阳性。受大学同学邀请一起出去玩,在会所中和台湾、新加坡来的朋友吃饭、唱歌,后在朋友推荐下尝试性兴奋药物,发生群交。
案例 3:17 岁高二男学生,发现肛门赘生物到医院看病,诊断尖锐湿疣,后医生建议检测 HIV,初筛阳性。网上聊天与网友聊得投机,被网友以取钱为由骗至家中遭强暴。
案例 4:19 岁大二男学生,因肛门出血到医院就诊,一个月后复诊检测发现 HIV 阳性。和同学一起到酒吧喝酒唱歌,喝醉后第二天醒来发现屁股痛且全是血。
案例 5:20 岁大三男学生,因肺炎住院治疗,常规检测发现 HIV 阳性。高中时有同性性行为,安全意识不强,有过几个同性朋友。
案例 6:20 岁大三男学生,学校体检发现 HIV 抗体阳性。高考考入北京一所师范大学,被推选为学生会干部,结识同性恋朋友后发生多次无保护男男同性性行为。
案例 7:20 岁大四女学生,体检中发现 hiv 抗体阳性,但其男友抽血检测,结果阴性。既往曾交往过多个男朋友,与不同男友发生无保护性性行为。
案例 8:21 岁大四男学生,通过 VCT 门诊自愿咨询检测发现 hiv 抗体阳性。患者曾在同性恋网站上了解男男同性恋的事,通过社交软件多次与他人发生无保护性性行为。
案例 9:24 岁研究生女学生,在医院就诊时检测发现 hiv 抗体阳性。大学期间曾交过 2 个男友,曾怀疑其中一位男友有吸毒经历,并与其发生了无保护性性行为。
案例 10:27 岁博士生女学生,献血时检测发现 hiv 抗体阳性。曾通过社交软件与他人发生过无保护性性行为。
2. 国外案例:美国女大学生一夜激情后感染艾滋病的经历。
美国一黑人女大学生在一次一夜情中感染艾滋病。2001 年 9 月底,她和大学室友头痛,去自助餐厅吃饭后她晕倒。醒来后被诊断为尿路感染,几周后体重减轻,被人怀疑吸毒。大约一年后,她怀孕了。2003 年 7 月生完孩子后,女儿自动接受检查,两周后妇产科办公室告知她 HIV 检查结果呈阳性。她回忆起大学时生病、昏厥、暴瘦的日子,想起此前的一次一夜情且未采取保护措施。直到确诊将近一年后,她才找到专门为艾滋病毒感染者提供护理的诊所。在确诊后的头几年里,她与来自陌生人和自己的耻辱做斗争,后来在家人和社工的帮助下,她开始分享自己的故事,提高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
五、大学生高危性行为后果
- 身体方面:大学生发生高危性行为后,身体可能面临严重后果。若不幸感染艾滋病,会引发各种并发症,如脑膜炎等。艾滋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传播途径包括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大学生如果在高危性行为中没有采取保护措施,尤其是与高危性伴侣发生关系时,感染病毒的风险会增大。一旦感染,随着体内病毒数量的不断扩增,病情会愈发严重,免疫力下降迅速,各种并发症也会逐渐出现。例如,有的大学生在感染艾滋病后患上了脑膜炎,一度濒临死亡。
- 心理方面:大学生在被确诊感染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后,心理往往会遭受巨大打击。他们容易心灰意冷,甚至想过报复他人。在刚被确诊的那段时间里,内心极度不甘,如大二学生小贾,在一次高危性行为之后被确诊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他曾想过要去报复他人,好在父母的关怀让他打消了这个可怕的念头。被确诊后,大学生会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感到羞耻、自责等。他们可能会对未来感到绝望,觉得人生完蛋了,像得了癌症一样。同时,心理压力还会影响身体健康,使求生意识变得越来越低,免疫力下降得更迅速。这种心理状态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六、大学生如何避免高危性行为感染
- 严格杜绝高危性行为,在发生性行为的时候,一定要应用安全套来保护自己。
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到高危性行为的危害,严格杜绝无保护性行为、多个性伴侣等高危行为。在进行性行为时,正确使用安全套是预防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的重要措施。安全套作为有效的物理屏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感染风险。如写作素材中提到 “戴安全套同房,只要安全套在有效期内使用,而且安全套没有发生破损等情况,预防感染性传播疾病,比如艾滋病、乙肝等有效率非常高,可以达到 99% 以上”。
- 不要去不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侵入性操作。
大学生应避免去不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流产、纹身、美容、拔牙等侵入性操作。要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以降低感染艾滋病等疾病的风险。不正规医疗机构可能存在操作不规范、消毒不严格等问题,增加感染风险。
- 严格避免吸毒行为的发生。
大学生要坚决远离毒品,不与他人共用针具。吸毒不仅会对自身健康造成严重损害,还会增加感染艾滋病的风险。如写作素材中提到 “吸毒者在心理上所产生的效果和感受极为强烈,会产生顽固的‘心瘾’。而且大学生周围危险因素日益增长,近年来,化学合成毒品问题日趋严重,吸食人数增长迅速,特别在歌舞娱乐场所滥用情况严重。大学生一旦沾染毒品,不仅难以自拔,还容易陷入毒品的麻醉之中,增加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 发生高危行为后,如果有可能应尽早使用艾滋病的阻断药物。
大学生如果发生了高危性行为,怀疑感染艾滋病,应先去医疗机构,由医护人员评估,并在 72 小时内尽快启动预防,降低被感染的风险。如写作素材中提到 “国家卫健委艾滋病临床专家工作组组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张福杰呼吁,青年学生一旦发生高危性行为,怀疑感染艾滋病,应先去医疗机构,由医护人员评估,并在 72 小时内尽快启动预防,降低被感染的风险”。
七、总结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中充满活力与探索的阶段,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健康风险,尤其是在性行为方面。艾滋病作为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
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到艾滋病的危害,了解其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一次高危性行为就有可能让自己陷入感染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的风险之中。无论是男男同性传播还是异性之间的传播,都不能掉以轻心。
树立正确的性观念至关重要。大学生要避免高危性行为,严格杜绝无保护性行为、多个性伴侣等危险行为。在发生性行为时,一定要正确使用安全套,这是保护自己的有效措施。同时,要远离不正规的医疗机构,避免进行侵入性操作,选择正规的场所进行医疗和美容等服务。坚决远离毒品,不与他人共用针具,防止因吸毒而增加感染艾滋病的风险。如果发生了高危性行为,要及时去医疗机构,在医护人员评估后,在 72 小时内尽快启动预防措施,降低被感染的风险。
大学生们要珍惜自己的青春时光和健康身体,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只有充分认识到艾滋病的危害,树立正确的性观念,避免高危性行为,才能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为自己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